中新網10月17日電 今年4月,長虹財務共享中心的案例成作為哈佛經濟學研究成果案例納入MBA課程。在此之前,該案例也被國內清華大學MBA教材收錄。在獲得知名高校青睞的背後,是長虹15載磨一劍力建信息化所取得的碩果,更是以ERP和SEI雙輪驅動的智能係統管理平臺為長虹降本增效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正如哈佛大學官方網站所描述的:“這宗案例展示了一個大電視制造商在面對財務緊縮和全球化市場情形下的新財務控制體係,是2014年中國龍頭企業在財務控制領域的成功創新嘗試。”
力建信息化15載 成就MBA經典
從2000年上線SAP的ERP係統至今,長虹力建信息化已15年之久,其中以財務為主線的信息化更成為長虹經濟增長的倍增器。15年中,長虹經歷了火車頭式發展階段、“三坐標”戰略階段,去年又邁入智能化轉型階段。長虹財務共享中心副總經理劉碧民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公司的機構變化和業務快速發展在管控、信息、風險、資源等方面給財務帶來很大挑戰,我們必須反應快、成本低,還要有得力的風險管控能力。”長虹財務共享變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走向深入。
長虹將集團下屬各產業單元及子公司大量、簡單、重復的會計核算業務集中起來,成立財務共享中心,各子公司只做與業務發展息息相關的經營細化和預算,總部財務則進一步“瘦身”,統一籌劃集團資源、稅務等,最終實現財務管理專業化、核算集中化、業務一體化。劉碧民說:“這中間也碰到不少難題。業務進展不清晰,共享效益不明顯,甚至出現成本增加的情況。”對此,共享中心通過梳理共享業務、持續優化共享界面、再造業務流程、消除重復且低效的流程結點、實現異地財務共享等進行不斷調整和完善。
如今,長虹財務共享變革取得明顯成效,基于財務共享平臺的大型財務管理變革獲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隨後又陸續納入清華大學、哈佛大學MBA教學案例,為企業信息化應用和管理樹立典范。目前,共享中心擁有員工470余人,在全國設立47個分中心,為73家子公司提供財務和會計共享服務,業務量達到總量的75%。
ERP+SEI 兩駕馬車驅動財務變革
長虹財務共享中心通過制定統一的交易規則和標準化業務流程,將控制點嵌入流程並固化至信息係統中,有效地控制了公司不斷增長的戰略、財務、經營和其他各種風險。而這背後最強有力的支撐就是ERP係統和SEI平臺。“ERP解決了我們長期以來存在的業務和財務兩張皮的問題,統一了內部與物料相關的流程化管理工作,作為長虹的IT基因在集團內全面推廣開。”劉碧民說。
不過,ERP係統的優勢在于對企業內部資源的管理,而在企業與外部的溝通,以及預算從管控到審批的過程當中仍存在一定局限。于是,長虹圍繞ERP進行了一體化的信息化建設,包括在財務共享、資金計劃、HR管理及業務協同幾大方面。同時,SEI平臺也應運而生。
SEI平臺實現了信息數據的統一,在此基礎上搭建費用管理,銀企互聯、影像審批、電子合同管理等子功能模塊。憑借費用管理係統,公司的預算、過程管理、事後保障及後期費用等各環節的數據都集成起來,實現統一管理;憑借電子合同係統,公司將進出口業務及資金流按業務鏈串接起來,實現實時檢查跟蹤。劉碧民驕傲地告訴記者:“基于ERP係統,我們建立的這一整套信息係統全部由自主知識產權開發完成。”
通過ERP和SEI的應用,長虹形成了統一的財務核算平臺,提高了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大大降低了財務運行成本。數據顯示,業務流程優化和信息係統的推進使長虹財務核算效率提高了近35%,按2009年單筆核算量耗時和人均工資計算,僅人工成本就降低43.47%;通過有效的資金運營,長虹財務部門僅2011年就鎖定匯兌收益3.2億元,2011年~2012年9月,稅收籌劃實現節稅效益3億元。
謀劃財務雲 打造財務共享升級版
完成了財務共享變革並不是長虹信息化在財務應用上的終結,公司已經提出新的目標,要做智能和大數據時代的引領者。據劉碧民透露,長虹正在基于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做創新和研發,希望建設財務雲,打造財務共享的升級版。
對于升級版,長虹也給出新定義:要素精確化、數據標準化、憑證無紙化、內控時效化。劉碧民說,公司要進一步完善財務與IT的結合,一要做到單據盡量無紙化,二要搭建各信息係統之間的數據標準,三要不斷優化再造業務流程,四要引入嵌入式管理、減少人工操作。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財務共享變革的成功凸顯出長虹運用信息化工具創新管理模式的大膽嘗試,而在已經到來的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有著深厚IT基因和信息化基礎的長虹有望繼續引領技術潮流,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財務係統平臺,為企業財務管理變革樹立新標桿。(中新網IT頻道)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