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4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廠商攻城拔寨,佔據了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的大部。在搶佔市場份額的同時,它們的產品、市場、營銷等策略也發生著變化,並對今年下半年的市場格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國產品牌崛起 新品牌搶眼
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6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2014年上半年全國手機市場累計銷售2.2億臺,其中2G手機為2604.6萬臺,3G手機為1.54億臺,4G手機為4039.4萬臺,在全部銷售的手機當中,國產品牌達到1.68億臺,佔手機市場份額的76.4%,可以說國內手機市場的大半江山已被國產手機佔據。
在中國手機市場發展中,誕生了一批知名的國產手機廠商,它們既包括傳統上的“中華酷聯”,還有伴隨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小米、Vivo等手機廠商。具體而言,2014年上半年,小米共銷售手機2611萬臺,同比增長高達271%,相比而言,2013年全年小米共銷售手機1870萬臺;華為共銷售智能手機3427萬臺,同比增長62%,如果再計算非智能機,估計銷量會突破4000萬臺;中興共銷售智能手機2800萬臺,其中4G智能手機為1500萬臺。需要說明的是,中興手機的市場主要在海外,尤其是同歐美等當地運營商合作推出的定制機。聯想上半年銷量為2600萬臺,酷派在3000萬臺左右,VIVO在1500萬臺左右,魅族在600萬臺左右,OPPO在500萬臺左右。
上面所列舉的企業,共銷售手機1.7億臺左右,由于各廠商所公布的數據均為全球銷量的數據,因此上述廠商在中國市場上的手機銷量,估計佔總銷量的40%∼50%之間,國內的手機市場尚未達到壟斷格局,尤其是在生產外包的背景下,各手機產品質量相差不大,只要有獨特的營銷手段做支撐,一些不知名廠商的手機,能夠依靠單款獲得較高的銷量,如2014年上半年,一款Q米的手機,銷量衝到500萬臺的規模。
策略和渠道變化 從追量到求精
除了上述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增加明顯之外,2014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市場還呈現出四大特點。
首先是機海戰術遭摒棄,以精品策略取而代之。以往國內手機廠商習慣採用機海戰術,即針對高中低端市場均提供適配機型,此外,同一款手機,針對三大運營商均提供不同的機型。但機海戰術使得產品管理極為復雜,生產的規模效應無法實現。同時,有限的營銷資源也不得不分配在多個機型上。而近年來,蘋果、小米、魅族等依靠少量競品機型打天下的成功案例,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手機廠商認識到精品戰略的重要性。例如華為表示當前階段的重點是依靠P6、P7進行市場攻佔,酷派表示2014年新上市的機型將比2013年減少20%,中興則稱未來4G市場中將提供單一機型,同時兼容三大運營商的4G網絡。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