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稱霸江湖百年之久的柯達,渡盡劫波後終於重新歸來。2013年英國柯達退休金計劃(KPP公司)收購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個性化影像和文檔影像業務,創立了柯達樂芮(Kodak Alaris),註冊資本為12億美元。脫胎于“老柯達”,柯達樂芮與僅剩商業影像業務的“新柯達”相互獨立,兩家公司同時擁有“柯達”品牌的使用權。此番回歸,柯達似乎有備而來——押寶中國市場、搭車移動網際網路……然而,江湖早已變了模樣,柯達也早已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黃色巨人,而只是一家普通的影像公司。面對如此光景,或許柯達只能無奈地喟嘆一聲:“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押寶中國市場
近日,上任還不足三個月的柯達樂芮首席執行官(CEO)Ralf Gerbershagen率領公司幾乎全部的高管人員訪問中國市場,並在中國上海設立了分公司——柯達樂芮(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由此,柯達樂芮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正式啟動。
Gerbershagen是在今年4月1日加盟柯達樂芮的,在此之前,先後在西門子、松下、摩托羅拉等多家科技企業任職。此外,柯達樂芮訪華團中還包括首席財務官(CFO)Gibbons、文檔影像部總裁Kruchten、負責團隊搭建的Fisher以及擔任公司顧問的葉鶯。其中,Gibbons全程參與了KPP從伊士曼·柯達公司收購相關業務;Kruchten自1981年就加入老柯達,在老柯達的現場管理、産品管理、存儲産品業務和商務影像系統等多個部門擔任過領導;而葉鶯則曾擔任老柯達北亞區主席兼總裁。
從訪問團如此大的陣仗規模,可以看出柯達樂芮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Gerbershagen表示,“中國市場具有相當大的潛力,佔領中國市場對柯達樂芮的成功至關重要”。
北京商報記者從柯達樂芮方面了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在柯達樂芮的業務中佔據1/4的比重,中國區的員工是全球第二多的,並在北京、上海、廈門、香港等多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柯達樂芮在上海和廈門擁有兩座工廠。其中,上海工廠負責掃描器的生産,並且配備一個研發中心,而廈門的工廠負責感光相紙和熱敏相紙的分裝,這些都是老柯達留下的資産。
在柯達樂芮看來,中國是其業績增長的重要市場。例如,相比2013年,中國市場掃描器業務的增長幅度高達60%。另外,柯達認為,作為全球最大智慧手機市場,中國地區也存在龐大的手機列印業務增長潛力。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目前國內的商務影像領域來看,市場潛力還有待深入挖掘,這對柯達樂芮來説自然是個需要把握住的有利時機。從多家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統計報告來看,目前國內彩色文檔在商務應用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用戶對彩色列印的需求也在增長,包括愛普生、佳能、惠普、聯想等在內的廠商都在加碼發力中國市場。
搭車移動網際網路
除了領導班子的搭建、瞄準中國市場,柯達樂芮此次重新出發,還將觸角伸向了手機照片即時列印領域,推出了新的零售業務——柯達即時印。而這項業務也是Gerbershagen履職CEO以來花費精力最多的工作。
柯達樂芮工作人員介紹稱,手機用戶下載並安裝柯達樂芮的一款應用軟體(App),通過WiFi連接,即可在柯達即時列印服務點列印出智慧手機上的照片。該項業務使柯達樂芮的産品線擴展至網際網路、移動及社交領域,抓住了利用智慧手機技術發展影像業務的良機。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柯達樂芮的計劃,未來一年內將在中國設立3000個服務網點,向用戶提供柯達即時印業務。運營模式主要是與場所提供方合作,面向用戶收費,按一定的比例將收費返給合作的場所提供方。柯達樂芮認為,用戶在這些場所的空閒時間較多,是手機即時列印業務的最佳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Gerbershagen還透露,柯達樂芮與新柯達也會進行合作,在同樣作為老柯達“遺産”的線下柯達沖印店內開展即時印業務。另一方面,即時印還有望與包括美圖秀秀、Camera 360等美圖軟體提供商進行合作,用戶使用美圖軟體對所拍攝的照片進行編輯修改,然後通過柯達樂芮即時印的App找到附近的線下店列印。
不難看出,或許正是從老柯達錯失了數位成像浪潮的挫敗中吸取了教訓,柯達樂芮試圖順應當前智慧手機普及的趨勢,欲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柯達樂芮目前的業務大致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文檔影像業務(DI)和個性化影像業務(PI)。文檔影像業務主要涉及文檔資訊採集和管理,而個性化影像業務致力於提供圖片輸出設備,主要面向那些為普通消費者和專業攝影師提供服務的零售、專業及大型沖印店。其中在企業級市場,柯達樂芮與中國的前五大銀行及一些地方銀行都建立了合作關係。
葉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伊士曼·柯達分拆為柯達樂芮與新柯達之後,船小好調頭,有利於在多變的網際網路時代生存。
江湖地位今非昔比
儘管柯達樂芮蓄勢待發,將“柯達”品牌重新帶回國內公眾視線中,但對比昔日擁有“喝退百萬雄兵”威力的柯達,此情此景不免引起業界一片唏噓哀惋。
柯達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81年,美國銀行職員喬治·伊士曼發明出膠捲,後推出小型口袋照相機“柯達一號”,這個毫無意義、只是為了容易記憶的單詞“柯達(Kodak)”開啟了攝影大眾化的歷程。業界評價,柯達把普通大眾從“謎一樣”的攝影技術和暗房中解放出來,使沒有拍照經驗的人也能使用相機。
幾乎成為“膠捲”代名詞的柯達,迅速攫取了全球2/3的市場份額,是毫無爭議的絕對霸主。1930年,柯達佔全球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賺取了90%的行業利潤。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捲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1981年,柯達的總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大關。2002年,柯達全球營業額增至128億美元,全球員工規模也達到了7萬人的龐大體量。
與此同時,柯達亦風風火火地進入了國內市場,斥資投放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廣告語“分享時刻,分享生活”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口頭語。1994年,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正式進入國內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03年,國內的柯達沖印店已接近8000家。
規模日益龐大的同時,一場數字化的影像浪潮悄然而至,柯達的好日子也步入了盡頭。受傳統思維的束縛,作為數位相機的發明者,老柯達並未感覺到這場變革的來臨,等它覺醒、放棄膠捲向數位相機轉變時,一切都已來不及。自1997年以後,除了2005年外,柯達再無盈利記錄,市值更是在十年間蒸發了九成。終於2012年1月4日,柯達收到了來自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通知,面臨被摘牌的風險。半月後,柯達不得不申請破産保護。不過破産保護只是權宜之計,這家百年企業並不甘心破産,通過裁員、出售專利資産等一系列措施謀求自救,在去年9月底脫離破産保護。隨後,柯達也就變成了柯達樂芮與伊士曼·柯達兩個獨立公司。
顯然,經歷了生死劫難的柯達已元氣大傷,屬於柯達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柯達衰落的過程,正是佳能、尼康等日係相機廠商這些“後生晚輩”們冒頭崛起的時候,“前浪”終於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了。
突圍之路難言樂觀
柯達此次以新面貌歸來,並非我們在好萊塢電影中十分熟悉的“王者歸來”。柯達樂芮需要重新出發,從曾經的市場霸主轉變為爭搶市場份額的影像公司,儘管船小好調頭,但柯達能否再成為一個具備挑戰力的品牌還是個未知數。
從柯達樂芮傾力打造的即時印業務,可看出柯達在努力向移動網際網路靠攏。然而,手機即時列印領域要形成用戶的剛性需求並不容易,這意味著未來能否形成較大優勢還很難説。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産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並不看好手機即時列印行業的發展前景。
李易指出,一方面,配備前後雙攝像頭的智慧手機普及,幾乎每個用戶每時每刻都在生産照片,這一數量是相當龐大的,而這些海量照片的主要應用場景在網際網路,如微信、微博、群聊等社交應用,對列印的需求實際並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在辦公領域和公共基礎設施服務機構,照片的應用向電子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在大眾消費市場,手機即時列印很難成氣候。除此之外,手機即時列印技術門檻很低,廠商在此領域也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
“即時印業務難形成規模,在柯達樂芮營收結構中的比重也不會太高。柯達未來最大的發展空間還是B2B企業級市場,如婚紗影樓、博物館、醫療等領域。”李易如是説道。
無獨有偶,陸刃波認為,手機即時列印設備或將局限于數位發燒友或部分辦公領域的小眾市場。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B2B企業級市場,柯達樂芮也已很難坐擁“一枝獨秀”的光榮,在這一領域,惠普、佳能、愛普生以及國産廠商聯想等都如狼似虎,欲搶食企業市場的大蛋糕,市場競爭正在逐步升溫。在這種情況下,成立僅一年時間的柯達樂芮能否從容應對,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北京商報記者 齊琳 曲忠芳/文 CFP/圖
記者觀察
影像行業的風水輪流轉
近100多年間,柯達從雄霸全球,到帝國倒塌,再到重新回歸,上演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戲碼,留給世間的是無盡的惋惜與哀嘆。然而,風水輪流轉,當以佳能、尼康為代表的“弄潮兒”意氣風發、憑藉數位相機大舉搶食黃色巨人柯達的份額之時,或許他們並沒有想到,十幾年後,自己也面臨著一場影像行業的新變革。
這場變革,便是由蘋果iPhone于2007年引爆的智慧手機熱潮。智慧手機集通訊、拍照、移動社交等於一身,隨著手機廠商的比拼越來越激烈,手機的拍照功能在像素、場景、畫質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升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小型數位相機,數位相機行業大幅萎縮,佳能、尼康等廠商因此受到衝擊,業績自然也受到影響。
在移動網際網路衝擊下,佳能、尼康等相機廠商除了收縮卡片機戰線,轉向中高端相機和鏡頭市場之外,並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擊。或許有人説,守著一定規模的專業攝影業務和攝影愛好者過活,憑藉高利潤的單眼相機和鏡頭,佳能、尼康也能持續過著舒服日子。只是別忘了,柯達帝國倒下血淋淋的教訓尚未消逝,當年柯達正是貪戀膠片市場的高利潤,才安於現狀,錯失了轉型的良機。這給目前的數位相機廠商敲響了警鐘,莫到風水真的輪到他家時,方才追悔。
百年柯達大事記
■1880年 美國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在紐約創立伊士曼幹版製造公司,為柯達公司的前身。
■1892年 伊士曼把公司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柯達一詞並無意義,只是因為不易被人們讀錯,也不會與當時現存的詞彙在拼寫上發生混淆。
■1975年 柯達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數位相機,但柯達並未意識到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浪潮,致使錯失了轉型的大好時機。
■1976年 佔據美國膠捲市場90%、相機市場85%份額,把持雙壟斷地位。
■1997年 市值一度達到310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值。
■2004年 全球裁員20%,並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停止了傳統膠片相機生産。
■2012年 1月4日因股價平均收盤價連續30天跌破1美元,受到紐交所警告,面臨摘牌危機;半月後柯達正式提出破産保護申請。19日依據美國《破産法》向紐約破産法院申請破産保護。
■2013年 通過一系列出售專利和資産、剝離業務,9月底宣佈脫離破産保護。KPP完成對伊士曼·柯達文檔影像和個性化影像的收購交易,成立柯達樂芮公司。自此,柯達樂芮公司與瘦身後的伊士曼·柯達公司獨立發展,共同使用“柯達”品牌。
■2014年 伊士曼·柯達、柯達樂芮公司相繼迎來新任CEO——Jeffrey J. Clarke和Ralf Gerbershagen。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