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電子商務下鄉 我國快遞行業進入千億時代

2013-08-29 09: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漫畫:李曉宜

  2013年8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佈的《2013年(上)中國網路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8.4億件,同比增長60.6%,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29.8億元,同比增長34.5%。中心預測,2013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將達1380億元。

  2013年1月,國家郵政局曾發佈2012年全國郵政運作情況。其中,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39.2%,步入千億時代。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6.9億件,同比增長54.8%。

  快遞行業的飛速增長,主要得益於電子商務,尤其是網購的快速發展。前瞻産業院監測數據顯示,快遞行業已經連續5年實現超過27%的增長,其中50%以上營收來自電子商務。

  然而,在國內快遞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利潤和服務品質卻在下降。

  報告指出,近幾年,由於快遞業陷入價格戰,行業利潤率已從2005年的近30%下降到現在的5%左右。目前多數快遞企業的利潤率不到5%。由於需要應對不斷上漲的人工、土地、資金等成本,以及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企業利潤日益微薄。

  利潤降低一定程度上導致快遞企業減少了在管理上的投入,快遞行業服務品質提升困難。目前,快遞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野蠻分揀、寄送錯誤、送貨超時、內件丟失、無著郵件被“私賣”、查詢服務不規範、賠償困難、個人資訊外泄、著裝不統一等。

  前瞻網分析師鄒克認為,從快遞市場的特徵看,目前快遞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服務品質。在一些特別的時間段,網購採取降價促銷的方式造成急速增長的網購量使得快遞公司疲於應付寄件量的增長,在客觀上也造成了服務品質的下滑。

  “目前郵政管理局對快遞企業的監管,更多集中在進入許可,而缺少對快遞服務品質方面的監管規定和懲罰標準。”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快件延誤率、遺失率、破損率達到多少要被懲罰都沒有量化,使得行業現在陷於重數量輕品質的低價惡性競爭。”

  對於當前快遞業存在的問題,政府已經開始採取措施,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2008年8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郵政局聯合頒布了《快遞業務員國家職業標準》,對快遞業務員實行就業準入;2011年6月,國家郵政局公佈了新修訂的《郵政業消費者申訴處理辦法》,對郵政管理部門受理消費者申訴的相關程式作出了明確規定;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明確叫停了“先簽字後驗貨”的規定;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將“野蠻分揀”被新增納入規管,違規最高可罰3萬元……

  在政府推出各項措施整頓快遞行業的同時,快遞行業協會也在對行業自身進行完善。2012年由中國快遞行業協會牽頭,全國九大快遞企業與國內最大電商網購平臺天貓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電商社會化物流新標準。

  在整體經濟形勢發展趨緩的情況下,二三線城市以及廣大鄉鎮、農村地區的電商消費水準以及對快遞服務的需求卻依然保持高速發展。淘寶網今年7月發佈的《縣域網購發展報告》顯示,縣域地區每人平均網購近6000元,比一二線城市約高1000元;每人平均網購54次,超過一二線城市15次。

  中小城市、農村和偏遠地區人群的消費潛力已引起電商企業的注意。物流體系是電商進入農村市場的第一道難題,但同時也幾乎成為所有“下鄉”電商為搶佔市場所走出的第一步棋。早在2010年3月,京東商城就已在成都開始建倉。今年5月,馬雲也投身到了物流行業,成立了菜鳥網路。電商擁有自己的快遞團隊,一方面能夠提高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能夠加快資金回流的週期。

  在電商紛紛自建物流體系的同時,不少快遞企業也跨界玩起了電商。順豐快遞上線了“順豐優選”,申通公司開發了“愛買網超”電商平臺,圓通公司建立了“圓通新農網”,宅急送推出了E購網上平臺,中國郵政與TOM集團合資建設了B2C購物平臺,中通快遞上線了電商平臺“中通優選”。

  物流和電子商務行業的互相滲透成為大電商時代的一個趨勢,這也促進了行業整合。鄒克指出,快遞行業在激烈競爭中面臨洗牌,新一輪市場重組或在進行。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