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海外研究機構稱蘋果iPhone今年下半年會將所有機型產量縮減20%,隨即海外某科技網站曝光了數張蘋果廉價版手機照片。
有通信業專業人士表示,蘋果的減產和低價策略,將對此前高端產品供應鏈形成價格和產能雙重擠壓,即便是最新入圍廉價款手機供應鏈企業亦不足喜,因為智能手機成長高峰期即將過去,三五年後智能穿戴類消費電子將取而代之。
他認為,相關企業應瞄準未來產品形態,早做轉型升機準備,以防落入“過氣”產能陷阱。
開戰廉價機市場
美國投資研究公司WedgePartners分析師布萊恩·布萊爾日前發布報告稱,預計蘋果公司將在2013年下半年中把所有iPhone機型的產量縮減20%,最終產量可能為9000萬部到1億部,要低于原本預期的1.15億部到1.2億部。
分析師普遍認為,北美、西歐等發達市場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接近巔峰,增長緩慢。以美國為例,智能手機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了50%,行業進入技術曲線的“晚期”階段。
三星電子日前公布的二季報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日前,盡管S4趕在“五一”之前上市,但是其給公司貢獻的業績不及預期。業績初報顯示,二季度公司實現收入約83.3億美元,較之于此前分析師預計的89億美元尚存不小差距。
分析師們認為,低價智能手機的涌入,正在改變手機市場生態。他們甚至呼吁,廠商應推出低價產品,去搶灘更具潛力的新興市場。
事實上,與歐美市場智能機走下坡路不同,在千元智能機戰略推行風風火火的中國市場,智能手機目前增長的確不錯。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手機行業運行報告顯示,2013年1-5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84億部,較上年同期增長131.8%。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國產品牌手機的出貨量佔比已經接近八成。
面對成長的煩惱,蘋果、三星等主打高端智能手機廠商正在做出改變。日前,國外網站Techdy放出數張從蘋果供應鏈處獲得的廉價版iPhone的真機照片。該網站同時聲稱,廉價版iPhone“將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據悉,三星和HTC也有相似舉措,三星日前已經發布了一款Galaxy S4 Mini,而HTC的One Mini被傳也在醞釀開發之中。
供應鏈將受衝擊
對于廣大生產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新的訂單意味著更為美好的投資前景。蘋果iphone風行之時,一度“催肥”了不少供應鏈企業,並帶動相關概念股走強。今年蘋果計劃推出廉價手機,同樣引來市場關注。多家深圳公司被傳已經接受過蘋果公司的考察。
一家被傳蘋果公司考察過的電池企業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對切入蘋果供應鏈的傳言並未給予正面回應,只是表示“今年企業訂單不錯”。一家天線生產企業也被傳進入蘋果供應鏈,其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稱,“不好說”,但公司深圳產能可能要擴大五六倍。某觸摸屏企業也被傳進入蘋果廉價機供應鏈,中國證券報記者曾向該公司高管求證此事,對方表現得更為謹慎,稱“這是八字沒一撇的事”,並表示不要報道,別把事情搞黃了。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高端智能手機成長高峰期就要過去,蘋果此番重新選擇供應鏈,是基于廉價機供貨需要,料相關企業即使入圍,其產品毛利率也將較之前蘋果的高端機型更為“寡淡”。
此前網絡上有分析稱,廉價版iPhone售價或在99到149美元之間,僅為iPhone 5入門款價格的約兩成。如果傳聞屬實,那麼蘋果廉價手機有可能徹底“爆破”國產低價智能手機本已“無利可圖”的脆弱產業鏈。與此同時,那些蘋果高端手機產業鏈企業同樣將面臨衝擊,利潤遭受擠壓毋庸置疑。
中國證券報記者曾向蘋果手機電池BMS供應商德賽電池方面求證前述電池企業入圍事宜,該高管對前述企業的態度可用“憤然”形容,疑似對前述企業通過低價手段獲取蘋果訂單甚為不滿。
需防產能陷阱
由于蘋果公司極度強勢且對產品保密性要求極高,另廠另線生產成為弱勢企業獲取其訂單的重要手段。因此,一旦入圍蘋果廉價手機供應鏈,相關企業租建廠房、購置生產線將是必然。
然而,蘋果諸類企業,基于保護自身利益考量,在調整供應商問題上從不含糊。有人指,蘋果公司養大一個供應商後,即會尋找下一個更廉價者入局,以對前者進行利潤擠壓。據稱,蘋果今年已經引入和碩為其代工手機和平板電腦,而老夥計富士康不但要承擔巨額“賠償”,原有代工業務也面臨分流重創。
“當半數消費者將功能機換成智能機之後,智能手機暴發式增長也將結束,接下來將是兩年左右的換機長周期。現在來看,智能手機的成長高峰期正在過去。”該通信業人士稱。
不過,在他看來,價格高低、換機周期、成長性,都不是智能手機的真正麻煩。“智能手機真正麻煩來自于競爭對手,是以繼承的形式出現,還是以顛覆的形式出現,就像智能手機之于功能機一樣。現在看來,未來的對手將是顛覆性的。因為對智能手機來說,谷歌眼鏡、智能腕表等智能穿戴設備對物聯網和大數據的運用,將使其具備破壞性的競爭優勢。”他推斷,三五年之後,智能手機會被智能穿戴設備全面取代。
該人士提醒入圍蘋果供應鏈企業,大可不必沾沾自喜,相反,應該多些危機意識,宜瞄準下一代技術和產品,早做轉型升級準備,以防技術過時,產能過剩。
在富士康的一生產車間,女工們正在組裝蘋果公司的產品。記者 謝衛國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