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日前發布了《2012中國網絡遊戲市場年度報告》。報告稱,2012年我國網絡遊戲市場收入規模達601.2億元,同比增長28.3%。預計到2015年年末,我國網絡遊戲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
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網絡遊戲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就業崗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國內網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近年來也出現增長速度趨緩的現象。文化部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8年,中國網絡遊戲市場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9年跌至39.5%,2010年繼續降到26.2%,2011年增長規模止跌回升,達34.4%,2012年增速又有所減緩。
近年來,國內網遊整體市場規模增速減緩,與國產遊戲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有著密切關係。網遊在我國的主要形式包括,客戶端網遊、在線網頁遊戲和剛剛興起的手機網遊。在網遊發展前期,客戶端網遊佔主導地位,其中雖然不乏一些優秀作品,但也難逃“二八定律”(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編者注),大量粗制濫造的產品充斥市場。隨著遊戲用戶品味的提升,質量低劣的遊戲再難吸引他們付費。文化部《2010年度中國網絡遊戲市場用戶調研報告》顯示,無消費用戶從13%增至27.3%。2009年遊戲市場增速大幅下跌,擠去的大部分是這些泡沫。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表示,行業增長出現下滑,說明網遊行業正在擠去泡沫,進入短暫的自我調節階段。
但泡沫破滅並未直接帶來國產遊戲質量的提升。新浪中國遊戲排行榜最新數據顯示,國內排名前10的網遊中,本土企業生產的遊戲僅有3款。劇情老套、可玩性低的國產客戶端網遊難以突破美韓遊戲的模式,在網遊市場中發展緩慢。
另一方面,網頁遊戲、手機網遊雖然前景看好,但市場還不成熟,未能有效促進網遊市場增速提升。
在網頁遊戲領域,產品題材同質化嚴重,畫面粗糙、劇情簡陋等問題普遍存在,有步客戶端網遊之後塵的傾向。頁遊盈利模式也遭遇了瓶頸:國產頁遊多採用道具付費的模式,《2010年度中國網絡遊戲市場用戶調研報告》顯示,偏愛道具付費的用戶比例急劇下滑近10%,降至37.1%。
手機遊戲也面臨類似問題。手遊和社交遊戲公司熱酷CEO劉勇在2013全球移動年會上指出,由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渠道分散,在用戶質量還沒有培養好的情況下,整個手機遊戲市場很容易被泡沫衝擊。此外,手遊還受制于國內網速門檻和用戶習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2012年度中國手機遊戲用戶調研報告》稱,手機遊戲用戶中僅有27.6%有過遊戲付費行為,高達72.4%的手機遊戲用戶未曾付費,中國手機遊戲用戶還未養成付費習慣。
國內網遊生產廠商的浮躁態度更讓人憂慮。在國內,研發“大型網遊”的時間過短,抄襲比比皆是。近年來,不少公司利用投資小、收益快的網頁遊戲來圈錢。為了盡快獲得收益,他們把時間和財力用在營銷上,甚至打出一些低俗的“擦邊球”廣告,而不在人才培養和招聘上下功夫,導致產品質量難以提升,進入惡性循環。
難以靠質量擴充用戶群的企業,多通過出售道具拴住玩家。這種模式強調金錢而非競技:一方面打破了遊戲本身的平衡性,遭到中小玩家抵觸;另一方面,也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近年來國產遊戲也在進步,最明顯的是大型遊戲畫面變得精致。隨著遊戲巨頭企業介入頁遊、手遊,市場競爭加劇,優質產品正在涌現。《2012中國網絡遊戲市場年度報告》指出,國產網遊產品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以及在海外市場的良好收益,也成為2012年我國網遊行業的亮點之一。《報告》預測,未來幾年仍將是中國網絡遊戲發展的機遇期,客戶端網絡遊戲逐漸轉型、網頁遊戲精品化、移動遊戲走出去,將成為網絡遊戲市場的突出特點。
中國網遊業任重而道遠。創新是企業抓住機遇、贏得競爭的利器,也是決定我國遊戲產業能否獲得持續、健康、高質量增長的關鍵。
在2012年的ChinaJoy高峰論壇上,淘米網絡首席執行官汪海兵指出,中國的網絡遊戲產業已經進入網絡遊戲大眾化的時代。面對這樣的前景,企業要在內容策劃和運營機制兩方面大膽創新,在變革中尋找機遇。
丁磊認為,遊戲行業最核心的特徵是創新,源源不斷地創新才能帶給用戶更好的產品體驗。他感慨,創新是一座孤島,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擁有繁華。
標簽:中國付費網遊丁磊增速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