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5日,隨著Google I/O 2013(谷歌全球開發者大會)在舊金山開幕,Google的股價上漲了3%達到了915.89美元。在過去的一年中,Google的股價從最低的556美元一路上漲至今天的900多美元。
而反觀另一科技巨頭蘋果,其股價在Google I/O開幕當天下跌了超過3%,收于428.85美元。在最近的一年時間裏,蘋果的股價最高曾經超過了700美元,如今已經跌去了近300美元。
蘋果與Google股價此消彼長的背後,反映的是人們對兩家科技巨頭未來的預期。雖然從整體市值上,Google三千億美金的體量與蘋果的四千億美金還存在差距,因為Google的賺錢能力與掌控硬體的蘋果還沒法相比。
但是,誰更有想像空間呢?
人們對蘋果的期待在於它能推出什麼更時尚更酷的硬體産品,讓大家一次次地被“顛覆”。但喬布斯去世之後,這樣的顛覆正變得越來越難。而Google的思考似乎更加長遠,除了構建覆蓋手機、平板、PC各種終端的生態圈,它還在研究地圖、眼鏡、無人駕駛汽車等等更多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創新。
不過,Google管理層似乎並不願意自己被放入這樣的比較當中。正如Google CEO拉裏·佩奇(Larry Page)在開發者大會上的主題演講所言,他認為媒體報道Google時總提到與其他公司的對抗,這樣很無趣很消極。
佩奇説,“我們應當開發目前還不存在的偉大産品。消極並不能讓我們取得進步。‘零和博弈’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或許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在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並沒有像去年一樣接連發佈多款重磅新硬體産品。而是回歸“開發者”本質,為開發者們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服務,讓大家一起加入到創新的隊伍中來。
回歸軟體與服務
“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Google更關注開發者了。”名片全能王的開發商合合資訊産品技術總監陳青山,在現場聽完了Google I/O首日會議之後告訴記者,相比去年的大會,今年Google變化明顯。
來自Google官方公佈的數據稱,參加本屆大會的開發者人數超過了6000人。另外Google還在90個國家設立了460個I/O分會場,同時全球還有數百萬觀眾通過流媒體收看直播。
對於普通觀眾來説,今年的Google I/O大會可能有點稍顯“無趣”。因為沒有任何重磅的硬體消息發佈,沒有公佈下一代Nexus手機,沒有傳言中的Google手錶,甚至沒有怎麼談論Google眼鏡。
今年,Google花了很多的時間來介紹各種面向開發者的工具和服務。
比如Google推出了一個名為Android Studio的開發者工具,它更加便捷,還可以為開發者提供測試工具和各種數據分析,並且還能實時渲染,開發者可以直觀地看到應用在不同終端上的表現。
另外,還有開發者控制臺(Google Developer Console)增添五大新特性,包括優化小貼士、應用翻譯服務、推薦跟蹤、營收曲線圖、用版測試和階段性展示。其中應用翻譯服務可以幫助開發者把自己的應用推廣到不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
谷歌向開發者提供了三種全新的地圖API介面,通過這三種新的介面,開發者可以為地圖應用植入更有趣更實用的功能。
所有這些細節內容,在普通觀眾看來或許有點枯燥,但在現場Google的相關負責人每宣佈一項新功能,臺下都是歡呼聲一片。
“不管是Google 後臺的一些服務,還是針對開發者面向全球用戶的翻譯服務,或者新的API,這些都能實實在在地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方便。”陳青山告訴記者,這才是開發者大會所需要的。
至於Google這次沒有發佈新硬體的遺憾,陳青山則認為,“Google引導硬體的發展,這個任務基本上不是它的工作重點了,或者説任務已經完成了。”在他看來,其他硬體廠商們接下來可以把這個工作做到很好,而Google則會更加聚焦到自身的軟體和服務上。
跨平臺生態圈的野心
在本屆Google I/O上,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Chrome地位的顯著提升。新掌管Android業務的負責人Sundar Pichai甚至有意將Chrome與風靡全球的Android放到了同一水準。(Pichai同時兼任Chrome業務負責人)
Pichai認為,Android和Chrome是兩個重要的平臺。他們使得開發者可以創新並通過各種程式及服務在多種設備間與盡可能多的人們溝通聯繫。
Android開始只是一個簡單的構思,用以推廣移動平臺開放的標準。如今,它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移動作業系統。
Pichai稱,2011年Android激活量達到1億,2012年是4億,而2013年則達到了9億。“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我們知道全球有超過70億人,因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樣地,Chrome瀏覽器的出現也是源於不到五年前的一個開源項目。它的增長也非常快。來自Google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中,Chrome月活躍用戶量已達4.5億。如今,這一數字已達7.5億。
標簽:開發者陳青山跨平臺蘋果硬體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