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外匯市場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

2014-06-19 09:31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外匯市場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

外匯市場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

  據新華社電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

  央行表示,開展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有利於形成人民幣對英鎊直接匯率,降低經濟主體匯兌成本,促進人民幣與英鎊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有利於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支援中英之間不斷發展的經濟金融關係。中國人民銀行對此予以積極支援。

  在遵循市場原則的基礎上開展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這是中英兩國共同推動雙邊經貿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重要舉措。

  ■分析

  直接交易有利人民幣國際化

  去年10月,在第五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會上,中英同意開展人民幣與英鎊直接交易。8個月後,這一政策最終落地。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趙慶明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之前人民幣與英鎊之間往往需借助美元才能實現兌換,手續較為繁瑣,匯兌成本較高。直接交易有利於降低匯兌成本和交易風險,將為中英貿易提供便利;其次,此舉可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趙慶明指出,人民幣與英鎊可直接交易,應可減少企業和個人購匯買賣差價,減少購匯成本。但目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公佈的人民幣兌英鎊的買入和賣出價已經非常接近,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有限。

  匯豐中國副董事長、行長兼行政總裁黃碧娟同樣表示,人民幣和英鎊直接交易,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又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在英國的使用。直接交易有助於降低貨幣兌換成本,從而促進中英兩國間的雙邊貿易和投資往來。

  趙慶明同時強調,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應是一個孤立的過程,須與中英貿易投資實現緊密相連,只有在貿易投資中使用的人民幣數量不斷增大,人民幣越來越被其他國家接受,才能真正實現國際化。

  “盲目地追求人民幣國際化會帶來風險和麻煩。”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同樣表示,從根本上説,金融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建立在經濟高品質增長的基礎上,需要抓緊提升企業的品牌、品質和效率等競爭力,將企業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生産發展的本行,而非投機套利上。

  京華時報記者高晨馬文婷

  ■配套措施

  建行任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據新華社電建設銀行18日宣佈,央行已授權該行擔任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在亞洲以外的國家(地區)選定人民幣清算行,對於推動中英兩國乃至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經貿合作與往來、推動倫敦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設意義重大。

  倫敦作為全球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之一,歷來就是貨幣國際化推廣和使用的一個重要市場。在倫敦以人民幣清算行為中心搭建起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清算網路,將使人民幣得以在亞洲時區以外直接進行清算運作,借助倫敦的時區優勢,將有利於人民幣資金在歐洲區乃至全球範圍內更加高效便捷地運作。

  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與英格蘭銀行簽署了在倫敦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央行表示,倫敦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建立,將有利於中英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建行表示,該行已提前搭建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全球人民幣清算網路,設置了北京、倫敦和紐約三地接力的清算團隊,形成了環球全時區24小時不間斷跨境與離岸人民幣清算服務能力。建行將通過提供更多的人民幣交易産品和提升做市報價能力促進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和深化;同時,將加強與倫敦主要交易所的合作,積極參與並推動金融産品、大宗商品人民幣定報價機制的建立。

  近年來,建行倫敦的各項業務快速增長,建行倫敦2013年人民幣計價資産增長約141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累計436億元,人民幣交易量603億元,總資産達到61億美元。

  建行表示,將加大對英國的資源投入,支援中國企業赴英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人民幣市場發展的基礎。建設銀行計劃今年以總行名義在倫敦發行25億元人民幣普通債。建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在構建英國本地人民幣清算網路基礎上,建行倫敦的清算服務將儘快擴展到歐洲、非洲和中東等鄰近地區,並進而形成以倫敦為中心的全球清算服務。

  □其他合作項目

  中海油與英國石油公司簽署20年期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據新華社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7日宣佈,與英國石油公司(BP公司)簽署了一份液化天然氣(LNG)長期供應框架協議。

  根據雙方簽署的框架協議,自2019年起,BP公司將從其全球LNG資源組合向中海油每年供應多達150萬噸的LNG資源,供應期限20年。雙方希望于2014年年中達成最終的商務協議。

  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表示,同BP公司簽署的協議將深化雙方合作,並進一步提高中海油LNG資源供應多元化。中海油將繼續努力在全球獲取具有競爭力的天然氣資源,為保障中國清潔能源供應和保護生態環境做出積極的貢獻。

  自2001年起,中海油和BP公司在LNG全産業鏈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該協議的簽署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個新里程碑。

  2013年中海油LNG進口總量超過1300萬噸,佔中國LNG進口總量的72%。截至2014年5月底,中海油已在廣東、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建成投産6個LNG接收站,LNG總接卸能力達2480萬噸/年;正在建設中的海南、深圳、粵東等LNG接收站將於2015年底之前相繼投産。

  中海油同日宣佈,與另一跨國石油公司殼牌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致力於推進在中國和全球的戰略合作關係,並將致力於共同探索上游、中游和下游更廣泛的合作機會。

  中海油和殼牌在中國和海外均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在上、下游都有成功合作的項目,其中包括位於海南島附近海域的鶯歌海海上油氣勘探項目和在廣東惠州的合資石化項目。目前,雙方還在液化天然氣以及上游深水勘探方面開展合作,其中包括在加彭和巴西的兩個深水勘探項目。

  ■分析

  此次供氣協議不算“超級大單”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王皓浩指出,從我國第一個LNG接收站,到如今LNG供應框架協議的簽署,中海油的LNG業務發展十分迅速,且在我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截至目前,國內LNG接收能力達2950萬噸/年,其中由中海油參股或控股的接收能力在1800萬噸/年,佔總量的61%。而在進口量統計方面,2013年我國LNG進口約1800萬噸,其中中海油進口1283萬噸左右,遠超第二名中石油,佔進口總量的71%。另外從已經簽訂的合同來看,中海油已經擁有的4份LNG長約合同供應量為2190萬噸/年,此次與BP公司簽訂的並不能算是“超級大單”。

  京華時報記者祝劍禾

  中英合作要點

  ◎雙方將推動本國立法機構儘快批准《中英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以提升兩國合作打擊犯罪效率。雙方同意根據2004年簽署的備忘錄加強打擊非法移民合作。雙方將加強司法和執法領域的合作。

  ◎雙方強調促進和保護人權與法治的意義,願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加強人權對話。作為英方長期政策,英國承認西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不支援“西藏獨立”。雙方認為,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維護和促進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繁榮與穩定符合雙方利益。

  ◎雙方致力於全球經濟開放和貿易自由化,加強中英經貿關係,加強開拓彼此市場。雙方重申繼續致力於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

  ◎中國鼓勵和支援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到英國投資,這也有利於中國公司開拓其他發達國家市場。英國對中國企業近年來加大赴英投資力度表示肯定,歡迎中國企業繼續投資英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核電、高鐵、海上風電和光伏項目。

  ◎雙方一致認為能源合作是雙方合作的重要支柱。該合作支援清潔和低碳能源轉型,有利於未來獲得安全和價格實惠的能源供應。雙方均歡迎在民用核電領域開展合作,雙方簽署併發表了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雙方歡迎對方企業參與本國的民用核電建設。

  ◎雙方同意促進在彼此市場關於軌道交通(包括高鐵)設計諮詢、工程建設、裝備供應和設施維護等領域的實質性合作。雙方歡迎交通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

  ◎雙方歡迎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及在英設立人民幣業務清算銀行。英方監管機構歡迎中資銀行在英開設從事批發業務的分行和中資機構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人民幣計價産品。雙方歡迎倫敦人民幣市場的強勁發展,使倫敦成為全球最活躍的人民幣市場之一,並將共同努力加強人民幣市場。雙方歡迎在兩國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

  ◎雙方同意將2015年定為中英文化交流年,上半年在華舉辦英國文化季,下半年在英舉辦中國文化季。

  ◎雙方高度重視高校和中小學合作,以及學生和科研人員交流,將進一步深化在高教、技術、職業和專業教育、科研、創新等領域合作,推進在英漢語教學和在華英語教學。中國將在今後5年派遣1萬名公派留學人員赴英學習,英國將在2020年前輸送8萬名學生來華學習。雙方歡迎對方國家學生到本國實習。

  ◎英方將在武漢、中方將在貝爾法斯特開設總領館,雙方同意共同推動雙邊領事條約的商談。雙方同意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便利和簡化簽證申請手續,密切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促進旅遊業發展。

  ——摘自中英聯合聲明京華時報製圖楊佳寧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