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美聯儲“收水”在即 原材料出口國或遭重創

2013-09-02 14:14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美聯儲將收緊流動性的預期引起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股市的劇烈反應。最近幾週外資大量流出新興市場國家,導致這些國家的股票、債券、貨幣等資産價格大幅下降。市場人士認為,美聯儲的退出預期正在新興市場“發酵”,金融市場未來的波動將擴大。長期來看外資撤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不一,對一些經濟依賴原材料出口的國家影響會較大。

  資金大規模撤離新興市場

  今年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首次暗示美聯儲可能開始削減貨幣刺激措施,此後,數據顯示全球投資者自5月開始每週都大量撤出新興市場的投資資金。

  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在過去三個月貶值接近20%,近幾個交易日更接連刷新歷史低點,巴西里拉對美元匯率上周也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準,泰銖、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最近幾週都加速貶值。新興市場國家股市也普遍走軟。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8月21日發佈的7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釋放出今年將削減量化寬鬆措施規模的信號。雖然受投資者擔憂美聯儲削減購債規模影響,美國股市近兩周也出現回調,但相比之下,新興市場似乎更加敏感,分析人士指出,原因之一是實際上從美國此前推出的多輪量化寬鬆政策中受益最多的也是新興市場國家。

  信安環球投資有限公司全球股票基金經理李曉西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歐美發達國家正處於金融危機中,而新興市場增長率高,大量資金流入到新興市場國家,也助推了巴西、土耳其等國家的經濟增長。

  然而,目前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復蘇趨勢穩定,美聯儲開始考慮收緊貨幣政策,意味著美國的利率水準將逐漸上升,回歸到正常水準,美國的債券回報也將上升。美國投資回報率升高,將誘發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回美國。李曉西説:“美聯儲收緊實際上是收緊了新興市場的流動性。”

  此外,一些國家經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近幾年這個現象還在加劇。由於經常項目逆差不斷擴大,本國貨幣貶值,境外投資者第一反應就是賣掉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産,導致資金流出這些國家。

  李曉西説,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是原材料出口國家,全球總體需求目前還沒有看到增長趨勢,原材料仍處於低位,出口國家國民收入下降,加劇了經常項目赤字擴大。

  當然,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自身的經濟問題是導致外資撤回的根本原因。梅隆資産管理公司資産研究部主管周安軍認為,過去兩三年新興市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最近很多國家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

  李曉西還指出,儘管在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有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還比較高,但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很快,股市最終還是要下跌。近期埃及、土耳其等中等國家的動蕩局勢,也引發基金公司對這類國家的風險重新評估,降低估值水準。

  另外許多機構在新興市場債券上有比較大的倉位,但這類資産的流動性差,很難退出。近期一些機構通過賣空股市對債券倉位做對衝,這也打壓了股市。

  原材料出口國或遭重創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一些新興國家政策制定者陷入兩難,一方面想留住外資,控制通脹,需要提高利率,但另一方面,如果提高利率,當地公司就會面臨融資難問題,進而影響經濟增長。

  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後,各國吸取很多教訓,財政平衡、貿易平衡都有很大進步,各國的管理層也更有經驗、更加成熟,因此面對此次危機,新興市場國家不會大規模的出現問題。

  對於未來的看法,分析人士意見不一。李曉西認為,資金從新興市場流出的狀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目前的貨幣貶值已經對各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急需出臺有效措施以降低赤字。

  周安軍則認為,外資撤出應該不會是長期趨勢,可能短期來講,投資者會選擇將資金投到美國,但最終如果美國增長更快,新興國家進口也會增多,中長期對這些國家有利。

  但他們一致認為,外資撤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不一,對一些經濟依賴原材料出口,進出口逆差大和負債高,外匯儲備低的國家影響會比較大。其中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國家受經濟週期性波動的影響更大。而對一些依賴國內消費,科技産業,資産負債表穩健的經濟體影響會小很多。(本報特派記者 黃繼匯 楊琪 紐約報道)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