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英國下調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至0.6%

2013-03-21 09: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地時間3月19日,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公佈了英國年度預算聲明,闡述未來英國經濟政策的走向和公共財政狀況。

  奧斯本表示,英國面臨內外的挑戰仍將持續,歐元區經濟仍然非常脆弱。預算案進一步下調了今明兩年英國經濟的增長率預測值。預算案預計,今年英國的經濟增長率為0.6%,僅為去年預計的一半,而明年可以達到1.8%,此後各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3%、2.75%和2.8%。

  奧斯本表示,英國經濟問題的解決所需時間比預期的多,但經濟問題正在解決之中。為了刺激經濟,奧斯本表示,將採用減稅和削減政府開支的方法來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

  他表示,繼2014年企業稅下調為21%後,從2015年開始,企業稅還將削減一個百分點,到20%,這將是主要發達經濟體最低的企業稅收,主要目的是刺激投資和創造就業。

  同時,今年英國政府還計劃在未來兩年減少各政府部門的開支2%,節約25億英鎊。這筆資金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計劃基建開支每年增加投入30億英鎊。

  在推動房地産復蘇方面刺激住房購買的措施,抵押貸款擔保將幫助沒有存款的人獲得購房貸款。而存款一定比例,將獲得政府提供20%的購房貸款。

  英國經濟持續低迷不僅影響到了稅收,也讓預算赤字差距拉大。為此,奧斯本表示,達成減赤目標的時間將再推後一年,到2017-2018財年實現債務目標,將目前公共債務水準佔G D P的高達75%的比重降下來。他表示,從2009年10月以來,赤字佔G D P的比重已經從11.2%下降。

  奧斯本表示,政府開支佔D D P的比重從三年前的47.4%下降到現在的43.6%。為了加強財政紀律,緊縮仍將持續到2015年之後。

  在就業問題上,他表示,2013年將增加60萬人的就業。另外,他辯解稱英國去年在公共部門每失去一個工作崗位,就在私營部門創造出一個就業機會。

  英國經濟在2012年一季度陷入了雙底衰退,此後在三季度因為舉辦奧運會而短暫恢復增長,旋即又在四季度再陷負增長,很可能陷入三重底衰退。就在預算案公佈之前數小時,英國的經濟數據帶來的仍然是一些不好的消息。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份的三個月內,失業數字增加了7000人,達到252萬人。其中主要是18至24歲的年輕人。目前英國的失業率仍維持在7.8%,略低於一年前的8.3%。不包括獎金在內的周平均收入到1月份為止的三個月內增長了1.2%,是2009年12月份以來最低的增幅。消費者開支在未來數月內難以重拾升勢,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2.7%,2月份則上升到10個月來的高點2.8%。而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則可能吞噬英國家庭的開支能力。

  從公佈的預算案看,資本開支增加對於英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有限。之前,經濟學家曾經表示,如果能增加100億英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才會拉動G D P增長0.6%。

  不過,在繼續緊縮,而又要刺激經濟的情況下,奧斯本的空間確實不大,因此奧斯本在預算案中呼籲英國央行採取更多措施來刺激疲弱英國經濟。此次奧斯本並未改變央行抗擊通脹的年度任務。但他明確表示,央行將通脹率目標維持在2%是不夠的。他表示,過去五年的經驗顯示,穩定的低通脹水準是經濟復蘇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足條件。他贊同英國央行採取一些非傳統的貨幣政策,並且表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將持續下去。

  而20日公佈的英國央行會議紀要顯示,央行開始擔憂寬鬆貨幣政策會引發英鎊的持續貶值。

  該預算報告的論調基本處在市場預期之內。到截稿時,市場反應不大,由於奧斯本表示將繼續執行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未來一年英國央行資産購買工具仍將實施,英鎊曾一度短線全盤下挫,不過所有行情幾乎都在兩分鐘內完結,之後英鎊震蕩反彈並扳回這部分跌幅。

  目前,奧斯本的支援率非常之低。民眾認為,英國財政部應當加大發債力度,來籌集資金強化修繕該國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還有民眾認為,財政部在經濟問題上的應對失當,將使英國經濟在此後再度陷入衰退。還有人抨擊奧斯本削減政府開支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半數以上人認為政府財政緊縮措施執行得太狠太快,嚴重衝擊了經濟和民生。未來,英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配合解決英國的經濟不景氣問題將是各方目光聚焦的關鍵點。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