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歐美施重手 中國光伏業添“新傷”

2013-03-13 11:08 來源:國際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歐盟委員會宣佈,自6日起對産自中國的光伏産品實施進口登記,加之歐盟對華接連提起的對光伏電池及光伏玻璃的反傾銷調查,國內光伏行業再添“新傷”。

  業內專家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外貿易爭端日益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蔓延的趨勢,國內的進出口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生存壓力,需加快啟動國內市場,不斷釋放市場容量。

  中歐光伏産業爭端又起

  歐盟委員會5日發佈公告稱,歐盟將自6日起對産自中國的光伏産品實施進口登記。

  公告稱,根據歐盟有關保護本國産業免受來自於非歐盟國家的傾銷與補貼進口的法規,歐盟將自6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厚度不超過400微米的光電池、晶片、電池板與組件實施自動登記。

  國際市場,冷風陣陣。此前于2月28日,歐委會正式啟動了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玻璃的反傾銷調查。根據歐盟相關法規,歐委會擬於9個月後對調查作出初裁,決定是否對涉及産品徵收臨時性反傾銷稅。新政策效應疊加,無疑將給中國産品進入歐洲市場再加一道閥門。

  近年來,中國遭遇到的國際貿易爭端日益增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僅在光伏行業內,于2012年分別遭到了來自美國、歐盟、印度等國家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關稅懲罰,其中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雙反”調查,涉案金額高達210億歐元,這對我國相關行業及整體出口造成較大的壓力。

  有關專家表示,中外貿易摩擦有不斷加劇之勢,值得引起警惕。目前世界所有的反補貼措施,一半以上是針對中國的,而美國的反補貼措施,有70%是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傾向明顯,中國的出口環境日趨惡劣。

  貿易保護主義持續蔓延

  貿易摩擦的增加,對中國相關産品的出口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僅半年間,中國被歐盟二度拉進光伏爭端的“漩渦”,使還未走出泥潭的國內光伏産業再添“新傷”。

  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近期歐洲客戶流失比較嚴重,而此次的調查和進口登記制度又帶來了更多未知因素。

  東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姚文傑説,雖然去年開始的歐盟對華光伏組件的“雙反”還未初裁,但出於對裁決結果的悲觀預期,公司一半左右的歐洲客戶已經撤離,目前只有30%~40%的訂單來自歐洲市場。

  廣東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國內業務部經理何兆喜表示,此次對光伏玻璃的反傾銷將對行業産生較大影響。根據以往的經驗,自調查啟動之時起,産品對外供貨就會基本停止。

  業內人士提醒説,歐盟的接連貿易調查或許不是終點,中國企業要警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

  卓創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光伏玻璃出口總額是64400萬歐元,其中出口歐盟金額為5400萬歐元,佔比為8.3%。“雖然歐洲市場佔比不是很大,但是,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也許會引發其他國家的跟風調查,貿易保護主義的範圍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等專家説。

  加快釋放國內市場容量

  在企業出海之路的障礙接連增加之後,穩步增長的國內市場是未來發展的重要陣地。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市場才是企業未來爭奪的制高點和主戰場。

  卓創資訊能源分析師李祾譞説,2013年將是全球緊縮的一年,産品滯銷可能成為企業的主流預期,加上國際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中國的出口環境難以實質性改變,擴大內需是關鍵。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遠説,目前光伏行業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現在國內市場開始慢慢擴大,並且勢頭非常好。預計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國內的安裝量如果能穩定在20GW~30GW(吉瓦)左右,現在的危機就基本可以度過了。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光伏發電的成本繼續下降,預計到2020年,將比現在下降30%~60%,國內的光伏容量將進一步釋放。

  鄭樂朋等專家建議,儘快全面啟動國內光伏市場,並積極拓展新興國家市場。一方面要繼續扶持光伏終端應用,推動上網電價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在交通、建築等行業加強光伏産品的研發和應用力度,支援分佈式光伏電站、以光伏為主的多能互補系統和小規模屋頂系統;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巴西、韓國等拉美、中東地區的新興國家光伏市場。  作者:廖婷婷 黃玫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