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投資園區關鍵詞  > 正文

上海自貿區35天新設企業1434家 外資38家

2013-11-28 15: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董冠洋)上海市副市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28日對中外記者透露,“短短35天內,市場主體如此活躍,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截至11月22日,自貿區共辦結新設企業1434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38家,外資註冊資本超過5.6億美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起在上海舉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外記者集體採訪。

  艾寶俊透露,在設立後的35個工作日內,上海自貿試驗區“工商一口受理”共辦結新設企業1434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38家,平均每家註冊資本近1500萬美元;內資新設企業1396家,註冊資本超過347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每家註冊資本近2500萬元。

  據了解,上述新設企業中,以貿易類和服務類為主,佔比分別是69%和26%。另外還有部分金融類和物流類企業落戶。外資來源地主要是香港、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截至11月22日,自貿區已接待企業、個人諮詢和辦理業務超過5.8萬人次,其中企業辦理核名近6000戶;包括在辦的外資新設企業67戶,其中在負面清單以外實行備案的55戶,佔82%。

  針對新設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數量懸殊,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回應,目前外資企業在新設企業中數量佔比在3%-5%左右,“這跟負面清單長短沒有必然聯繫”。

  戴海波分析,外資比例低主要是由於文化、語言等因素,使其對自貿區政策的理解和解讀需要一個過程,其通常需要經過週密評估決定是否落戶自貿區。如果業務不涉及(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外資企業也並不一定需要在此落戶,因此“這個反應節奏是自然的”。

  此外,戴海波分析,一些外資企業仍在“觀望”,在等待政策細則的進一步出臺,特別是金融細則。“這是正常過程,不能用短期數據形成一個(外資積極性不高)的大概念”。

  “從管委會角度看,始終沒有感到被外資冷落”,戴海波介紹,由於在商事登記制度方面,自貿區正重點推進註冊資本從實繳制向認繳登記制轉變等改革,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吸引了大量中小型企業註冊。

  據介紹,目前1434家新設企業中,註冊資本金最高的是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達到50億元;最低的為3萬元。(完)

[責任編輯: 林天泉]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