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水果滯銷須化解“産能過剩”

2015-12-08 09: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最近一段時間,水果滯銷的新聞不時被媒體報道出來。新聞中,果農們一籌莫展,專家學者也紛紛支招,希望通過媒體關注、網購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

  然而,在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新聞背後,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從葡萄到黃桃,從蘋果到大棗,幾乎“全行業”的水果滯銷背後,反映出的卻是水果“産能過剩”、農業深加工能力欠缺、農産品品牌意識差等深層問題。價格的跳水源於價值上的缺欠,只有尊重規律,才能不再“果賤傷農”。

  山西紅棗滯銷,無人采收只能喂羊;遼寧蘋果難買,次果用來喂雞喂豬。各類新聞看來既令人心酸又有些心驚肉跳。不同的水果種類滯銷的原因可能存在不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和管理水準的不斷提高,水果産量總體呈持續增加趨勢。

  以蘋果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蘋果種植面積超過了4000萬畝,産量超過了3000萬噸,是有紀錄以來我國蘋果生産歷史上最高的一年。産量增加,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下跌,屬於正常現象。

  然而,看一下水果進出口的數據,可能看出一些“不正常”的端倪。據統計,今年1-5月,我國蘋果出口同比下降31%,同期,蘋果進口同比增長366%,金額增長387%。産量持續增加,出口卻在萎縮,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我國水果産量增加是建立在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基礎上。

  産量增加了,品質卻沒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導致市場認可度降低。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海淘、代購以及各類進口水果專櫃等銷售渠道不斷拓寬,花同樣的價錢或略高的價格購買品種多、口感好的進口水果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的新選擇。一些老品牌卻因為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口感和安全性都有所降低,不受市場“待見”。

  除了“産能過剩”的問題,中國水果種植、銷售的品牌意識也存在較大的欠缺。“煙臺蘋果”、“洛川蘋果”成為地域品牌,但水果銷售和深加工企業的品牌意識還很欠缺,放眼國內水果市場,很少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水果生産、銷售企業。

  市場認可程度也不高,品牌效應沒有凸顯,歸根到底,是農戶們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樣的分散經營,帶來品牌經營上的困難,也增加了品質管理上的難度,“放羊式”的種植、經營、管理,難以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相抗衡,也難以滿足口味越來越“刁鑽”的消費者的需求。

  解決“果賤傷農”的問題,離不開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期間,更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推動。但是地方政府在引導農民發展種植業過程中,也不應一哄而上,而應借助數字化技術、雲計算平臺,因地制宜,搞差異化種植、精品化種植。

  千百年來,農民一直“靠天吃飯”。如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幫助農民致富,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引導農民搞水果種植。這一初衷自然是好的,但在落實過程中,往往走了樣: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大幹快上”,要求一定時間內完成水果種植面積多少畝,卻很少考慮市場需求,全國或本地區已有的同類水果種植面積,其結果就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果園,最後卻因同質化競爭嚴重,價格上喪失優勢,導致“果賤傷農”的悲劇一再上演。

  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求各地主管部門真正靜下心來,科學規劃,綜合利用好各類農業種植數據,結合本地區氣候、光照、土壤、水利以及市場需求等條件,獨闢蹊徑,走出一條創新性的現代化農業道路,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告別“一哄而上”和“果賤傷農”。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