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惠州再現“倒奶賣牛”:部分乳企拒絕續簽收奶合同(圖)

2015-01-16 14:39 來源:搜狐財經 字號:       轉發 列印

編者按

  編者按

  中國乳業經過6年好不容易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陰影,在歷經深度治理,制度化、規範化後也已擁有放心安全的國産奶源,然而,受大量低價的進口奶粉(用來生産復原乳)和進口奶的衝擊,市場的平衡再次被嚴重打破,釀成近期席捲全國的倒奶賣牛宰牛危機,目前危機有呈擴大之勢。從數據上看,中國乳業已漸漸步入復原乳時代,有專家指出此次危機還僅僅是一個開始。目前各級農業部門雖已介入事件,但仍未有較為有效之策,業界此前多次呼籲建立進口乳粉的配額及反傾銷機制,遺憾的是在各種利益博弈下直至目前仍未有實質性動作。(徐煒旋)

  重點提示

  “我們的鮮奶主要是向清遠蒙牛、深圳綠雪等公司供奶,中間商在去年12月15日突然通知我們合同不續簽。我所在的小區今年一滴奶都沒人收,只能每天倒奶,或者賤價賣給附近的養豬場。那些牛也賣的賣宰的宰,以前16500元買進的奶牛,現在只賣出6500元的價格。”

  本報記者 葉碧華 肖玫麗 惠州、廣州報道

  自今年年初山東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曝光以來,國內多個地區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頻頻傳出。

  1月14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來到惠州市博羅縣實地走訪發現,倒奶殺牛現象至今仍然存在。目前,惠城區和龍門縣的生鮮奶銷售較為穩定,而博羅縣有多家奶農因中間商不願續簽收購合同導致生鮮奶囤積,每天都在上演倒奶、賣牛、殺牛事件。

  針對養殖戶倒奶、殺牛事件,農業部1月7日便下發《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産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計組織協調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此外,各省市相關部門亦組織乳品企業、奶牛養殖戶就生鮮牛奶收購進行溝通協調。

  對此,乳品行業專家王丁棉分析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賣奶難”的問題,既要在政策的引導下,改變當前乳企、奶農的經營模式。同時制定具體的行業規則,使得奶農與奶業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25家養殖戶倒閉過半

  在距離廣惠高Athlon溪出口約八公里處,是惠州市博羅縣龍溪鎮合湖村奶牛養殖小區。資料顯示,作為廣東省農業大市,惠州全市奶牛存欄約6500頭,年産鮮奶約2萬噸,主要分佈在博羅縣、惠城區和龍門縣。

  “早期這裡只有幾戶奶農散戶。我原先在深圳寶安的畜牧場,2001年惠州提供了一些政策優惠讓我們過來,組成現在的養殖小區。” 博羅縣龍溪鎮一養殖小區奶農潭先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記者在當地了解到,龍溪鎮共有兩個奶牛養殖小區。一直以來,奶牛養殖小區與奶站中間商簽訂收購合同,一年一簽,由中間商統一收奶、統一付款。在高峰期的時候,這兩個小區共有2800頭奶牛。不過,去年12月中旬,奶站中間商突然中止與小區的合作,並從2015年元旦開始停止從小區收奶。

  “我們的鮮奶主要是向清遠蒙牛、深圳綠雪等公司供奶,中間商在去年12月15日突然通知我們合同不續簽。我所在的小區今年一滴奶都沒人收,只能每天倒奶,或者賤價賣給附近的養豬場。那些牛也賣的賣宰的宰,以前16500元買進的奶牛,現在只賣出6500元的價格。”潭先生説。

  短短半個月,這兩個小區的奶牛數量已減至1600頭左右。而兩個小區的農戶數量亦由原先的25戶,減至現在的12戶。其中,除了5戶暫時找到奶站中間商收奶、有幾百頭奶牛已經賣掉之外,剩餘的奶牛既賣不出去、産奶又沒人收,只能每天倒奶。

  無人收奶,但擠奶、飼養的工作卻不能停止。奶農每天依舊在淩晨五點擠一次奶,下午五點再擠一次,而後傾數倒進水溝。小區的奶農告訴記者,養大一頭奶牛需要花費2年左右的時間和心血,而如果想要達到50頭以上的規模則需要多年的經營。

  如今,小區每個農戶至少養七八十頭奶牛,多的則達兩三百頭。除去養殖場的地租,一頭奶牛每天至少要花費50元飼養成本,包含飼料、人工、水電、草。面對高額的飼養成本,部分奶農被迫改用價格低廉的啤酒渣當飼料,替代原先的玉米稈和蒸料,撐不下去的只能賣牛撤場。

  “我的奶牛馬上就要全賣掉了。”同一小區的奶農熊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元旦開始倒了三天奶就陸續把牛賣掉,而那些還在苦苦撐著的奶農日子更難過,估計也快撐不下去。

  在記者採訪期間,不時有貨車拉玉米稈進場,潭先生告訴記者,這樣一車玉米稈就有3噸半重,每噸玉米稈要260元,每頭牛一天要吃80斤玉米稈。而為了節省成本,該小區奶農從原來的一天喂食三餐改為一天兩餐,奶牛由於營養不足,已經影響到産奶品質和數量。

  記者就上述情況向蒙牛公司求證,該公司並未做出正面答覆,但坦承:“受供求關係等因素影響,原奶價格、採購量均有一定波動性。去年以來,國內、國際奶價均有較大降幅,我公司收奶的價、量亦會根據市場及需求情況適當調整。”

  據了解,今年最早曝光倒奶殺牛事件的是山東。2015年1月4日,山東濰坊的部分奶農因企業拒收、減少收奶份額以及關閉奶站而要求當地政府出面。9日,又爆出河南新鄉奶農倒奶事件。此後,廣東、浙江、陜西等地陸續傳來倒奶、殺牛、賣牛的消息,雖然已有相關部門從中協調,但至今仍未消停。

  部分乳企不願續簽

  “一開始私人送奶過去給企業,只需要一個衛生許可證就可以了,2008年之後正規經營,需要衛生許可證、收奶許可證、鮮奶運輸許可證等等。所以現在只有中間商有資質收奶、送奶。”熊先生説道。

  而倒奶殺牛的情況在我國也並非首次發生。資料顯示,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一度使國內奶業發展陷入危機,倒奶、賣牛、殺牛現象頻發。據農業部統計,2008年9月21日至10月22日,我國13個奶牛優勢産區共計倒奶11.4萬噸。此後,國家開始實施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項目。

  “三聚氰胺以及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發生之後,大家對國産乳業喪失了信心,都在購買進口的奶粉。”食品飲料專家徐俊雄分析認為,中國的乳業巨頭紛紛迎合消費者對國産乳業的不信任的現狀,加大對國外牧場的合作。此外,國外的乳業巨頭也加速進入中國,使得中國乳業市場漸漸飽和,到如今的供過於求。而奶農散戶對市場波動沒有強大的風險意識、應對能力,本身亦不具有成本優勢,只能被動的應對市場波動。

  根據農業部發佈的統計數據,2014年1至11月,我國奶粉進口達到100.2萬噸,同比增長34.8%。受進口奶粉影響,奶價在去年下半年出現跳水。農業部統計顯示,2014年7月底的平均奶價已降跌至3.99元/公斤;9月中旬,山東、河南、內蒙等地區的奶價已跌至3.4~3.5元/公斤,散戶奶價更是跌至2.5元/公斤。

  而與外省一月一簽不同,廣東鮮奶採銷實行的是一年一簽制,由於合同一般在年初續簽,因此去年廣東的鮮奶收購價格與國內拉開較大水準。廣東省奶業協會會長陳三有此前表示,由於是訂單生産,去年下半年廣東原奶一枝獨秀,2014年生鮮奶的價格達到每噸6044元,全年價格漲幅高達12.5%。

  “本該兩年賺的錢他們一年賺完,所以到了今年企業不續簽也是情有可原的。”一位乳企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透露出雙方的矛盾所在。而多家乳企人士亦對記者確認,早在去年中開始,乳企就加大了對進口乳粉的採購。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去年進口奶粉價格一跌再跌,從年初的5萬元/噸,後來跌到3萬、2.5萬,到現在的1.8萬元/噸左右,企業普遍在3萬元/噸的時候開始加大採購,目前基本就是滿倉的狀態。

  與此同時,隨著中澳自貿協定簽訂,歐盟配額制今年4月將要取消,國內乳企加快境外佈局奶源,洋牛奶、洋奶粉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據王丁棉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常溫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家已有27個,品牌多達近100個。液態奶進口量預計由2005年的3800噸增長至2014年的28萬噸。

  反觀去年國內乳品消費市場並沒有出現較大增量。去年上半年,蒙牛乳業液態奶收入為人民幣217.648億元,佔該公司總收入的84.2%,但同比降低4.1個百分點。伊利的液態奶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速已經比2013年同期要低。而貝因美去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34.41億元,同比下降了25.77%。

  據了解,目前全國的乳品加工企業大約有650家,2013年的液態奶生産總量2335.97萬噸,幹乳製品生産總量362萬噸。去年上半年全國的乳品生産加工總量已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奶粉生産總量同比下降10.87%,液態奶同比下降1.42%。“截至10月底全國的乳製品生産總量為2198.8萬噸,同比增長只有0.04%;其中,液態奶的生産總量有1193.1萬噸,同比增長也只有0.72%。”王丁棉認為國內乳品市場已出現了過剩的情況。

  分散發展模式難以持續

  為了應對本輪“奶剩”,農業部日前專門發文,稱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産監測、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等措施,儘快解決“賣奶難”的問題。

  “14日上午省農業廳的負責人也來我們這裡了解情況,現在就是由他們出面,去約幾家乳品廠的負責人過來跟我們座談,看看能不能找出一個折中的方法。”潭先生對記者説。

  王丁棉告訴記者,目前對於倒奶殺牛事件一般是由各市奶業管理辦、省奶業協會牽頭,組織乳品企業、奶牛養殖戶就生鮮牛奶收購進行溝通協調。“廣州僅有一戶奶農倒奶,現在就是通過協商,讓甜品店、咖啡館消化掉他的牛奶。但現在只是一個口頭協議,先解決當務之急,具體的合作內容要他們雙方去談、去簽合同。”王丁棉説。

  記者注意到,連日來北京、廣東、河南、山東等地政府和行業協會已頻頻聯手,協調企業和奶農做好生鮮奶的收購。例如,北京市延慶縣大榆樹下辛莊村每天要倒掉上千斤牛奶,該鎮政府為奶農找到了新的收購商,入村入戶收購牛奶。

  “説到底,奶農倒奶賣牛,反映的是我國奶業結構不合理、抗國際市場衝擊能力低等問題。”王丁棉分析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賣奶難”的問題,首先改變目前的經營模式。國內現有的奶牛養殖小區,是在政府的組織下成立,但成立後又缺乏有效的引導,經營規模很難擴大,成本就難以降低。他建議,政府要有政策扶持奶農家庭式畜牧,保障他們的經營規模,從而實現科學的經營模式,以降低成本、保障品質。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奶牛存欄量2010年到2013年分別為1420萬頭、1440萬頭、1493萬頭和1442萬頭,其中,100頭奶牛以上並規模化經營的養殖戶約佔41%,其餘的皆為養殖規模不足100頭牛,或者是奶牛數量超過100頭但沒有規模化經營的散戶。

  “奶農一方面要跟乳品廠購買飼料、藥品等,一方面又在奶價上面被壓低,許多散戶因此倒閉。所以還是要制定具體的行業規則,使得奶農與奶業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王丁棉進一步説道。

  作者:葉碧華 肖玫麗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