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專家:轉基因食品監管最嚴 可放心吃

2015-01-15 09: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福喜事件、轉基因、臺灣餿水油、毒豆芽……2014年你關注了哪些食品安全熱點話題?在相關新聞事件塵埃落定後,到底應該怎樣科學地解讀這些食品安全熱點?昨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邀請了包括陳君石、孫寶國等4位院士在內的12位專家,對去年最具代表性的食安熱點問題進行科學解讀。

  食品安全熱點肉製品白酒最多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通過綜合分析各大門戶網站新聞點擊量、微博傳播量、網帖評論量等數據,篩選出福喜事件、轉基因、微生物污染、臺灣餿水油、食品添加劑、國産嬰幼兒配方奶粉、毒豆芽、現代牧業、食品摻假、鋁超標、大連海參含抗生素、食品監管體制改革等12個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分析還發現,2014年食品安全惡意造假事件逐漸減少。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介紹,2014年1月-12月該學會解析的38個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中,中國大陸地區有28個,佔73.7%,境外(包括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熱點10個,佔比26.3%。38個熱點中,確認為屬於食品安全事件的有9個,佔23.7%。

  分佈領域方面,38個熱點中出現頻次較高的熱點行業包括肉製品、白酒、休閒食品、油脂、主糧、乳製品;涉及到的關鍵詞主要有7個:微生物、食品添加劑、重金屬、轉基因、塑化劑、地溝油、反式脂肪酸。專家們指出,“微生物污染、重金屬超標及原料污染等常態食品安全事件,成為2014年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

  今年仍要警惕食品造假和偷工減料

  專家們指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於環境污染引發的産品原料污染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原料污染必然傳導到食品工業,這種困局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因此,食品安全應下功夫從産業鏈前端發力,從優質原料入手。

  與此同時,食品摻假則是影響中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毒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食品摻假雖然從科學上講與食品安全不是一個性質的問題,但由於食品摻假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所以應該納入政府對食品安全危機的監管範疇,“食品摻假,國際上亦稱為食品欺詐。不論是否影響消費者健康,只要是影響消費者信心的,都屬於食品安全問題。”

  2013- 2014年的歐洲馬肉風波影響巨大,“歐洲馬肉事件,用馬肉來冒充牛肉,吃馬肉雖然不能構成食品安全威脅,但是,由於馬肉事件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所以歐洲把馬肉食品當做食品安全事件來進行管理。”陳君石舉例,我國以雞肉代替牛、羊肉,在蜂蜜中違法添加甜蜜素等問題也時有發生。

  值得提醒的是,2015年,當中國食品工業增速整體放緩、利潤下滑時,造假和偷工減料會有所抬頭,應予以警惕、揭露和有效的處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也指出,食品摻假可能將成為今後食品安全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歐洲用馬肉冒充牛肉,我國也有在蜂蜜製品中添加甜蜜素的問題。龐國芳指出,我國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4個地區的食品,食品摻假也是主要問題之一。

  熱點1 轉基因食品

  “現在檢測最全面、監管最嚴格的食品”

  解讀專家:黃大昉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監督評估組成員、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相關事件:不少人幾乎談“轉基因”色變。超市裏不難見到不少食用油、大豆製品都把“不含轉基因”作為噱頭打廣告。網路上經常流傳關於轉基因的各種傳言,比如“吃了轉基因食品會破壞免疫系統”、“轉基因迪卡玉米導致大學生精子異常”、“現代疾病發病率上升源於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應用”、“轉基因作物會使動物致癌”等。

  黃大昉表示,所謂轉基因就是把人工分離或者修飾的基因導入另外一個生物體,使該生物體具備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更好的新功能和新特性。

  利用轉基因生物製成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比如説轉基因大豆、玉米,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大豆粉、大豆油、大豆蛋白、玉米油、玉米澱粉、玉米糖漿以及很多快餐食品和糖果、糕點等。在中國,比較多的是轉基因的番木瓜和用轉基因大豆油製成的食品。

  從全球範圍看,轉基因發展有30年曆史,轉基因作物及轉基因食品的大規模應用有20多年,由於實行了非常嚴格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迄今未發生確有科學證據併為權威科學部門證實的食用安全性問題。

  黃大昉表示:“轉基因食品是到現在為止研究最為深入、檢測最為全面、監管最為嚴格的食品。”大量實踐證明,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依法批准種植或者進口的轉基因作物及加工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謠言:轉基因迪卡玉米致大學生精子異常

  廣西醫大一院男科主任梁季鴻的《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中提及“廣西大學生精液異常有環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劑、長時間上網等不健康生活習慣等因素”。之後網上瘋傳與當地推廣食用轉基因玉米迪卡所致。

  此為典型的網路傳言。廣西推廣種植的迪卡007/008玉米為傳統雜交玉米,根本不是轉基因品種。論文結論並未與轉基因關聯。

  謠言:發病率上升源於轉基因作物的推廣

  2014年春有視頻指,美國西華盛頓大學退休物理教師南希·斯萬森分別收集十餘年來轉基因大豆、玉米種植面積增長和美國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帕金森病、兒童自閉症等多種疾病發病率上升的數據,自稱有重大發現,指上述疾病發生原因在於轉基因食品。

  上述疾病多因現代社會人們食物結構或生活方式改變而引起,對此科學界早有明確結論。黃大昉表示,這些疾病多半都是現代社會病,該視頻卻嫁禍于轉基因,實際上並沒有科學調查和統計分析。而且,相關性不代表有因果關係。“這些年美國人的壽命不斷增長,難道説壽命增長也歸結為吃了轉基因食品嗎?顯然這個結論也是不對的。”

  此外,有媒體曾報道法國專家認為轉基因作物能致癌的説法,歐盟食品安全局也已經明確做了結論,指這一説法的實驗和設計都不成立。

  熱點2 微生物污染

  菌落總數與人的健康不直接相關

  解讀專家:劉秀梅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相關事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頭號殺手。2014年共有6個國家和地區發生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由致病菌引起,2起由真菌毒素引起。其中,丹麥發生12個人因為食用被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香腸導致死亡;恒天然奶油發現有可能被大腸桿菌污染因此召回;臺灣的咖啡曾被曝檢出棕曲霉毒素。

  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析的38個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中,微生物首次被列為第一熱點。劉秀梅認為,丹麥香腸事件雖然在國內沒有引起大的輿論壓力,但國內生産、加工、經營這些高危食品的企業應該了解這個風險,通常會使用適宜殺菌的方法,保護即食食品的安全。而臺灣的咖啡中檢出棕曲霉毒素則是一起誤導事件,臺灣食藥署已經澄清,消費者按照正常情況下食用不會導致健康危害。

  除了上述事件,2014年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公佈2014年度第二階段19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抽檢資訊,飲用桶裝水微生物污染問題突出,包括樂百氏、娃哈哈等桶裝水的菌落總數不合格。對此,劉秀梅指出不宜過度關注菌落總數指標,實際上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與人的健康、疾病無直接相關,這和致病菌的危害性不一樣。

  其中,肉製品有63個批次的菌落總數指標不合格,劉秀梅指出實際上只有3個批次分別檢出致病菌,肉製品微生物指標的總合格率達98%,對消費者健康影響的安全風險較低。

  她建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在食品安全標準實施過程中,逐步將微生物指標的監測重點,由指示菌變成致病菌,清晰地指明微生物安全風險的控制方向。消費者也應該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比如説不買、不隨意宰殺活禽,冰箱內的冷凍冷藏食物應該分開,不在洗菜池中洗生禽肉等等。

  熱點3 毒豆芽

  涉事化學試劑違規但無毒

  解讀專家:鐘凱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

  相關事件:2014年不斷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聞被曝出,據媒體報道,去年全國審理的相關案件超700個,被判刑近千人。

  “毒豆芽”事件核心是A B粉(6-芐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膨大劑、乙烯等化學試劑。鐘凱表示,是否違法和是否有害健康,這是兩碼事。從目前來看,將這些化學試劑直接定為有毒有害物質,科學證據不夠充分。不過,即使是安全的,只要管理部門不允許使用,那就不能用,這是生産經營者必須遵守的底線。但打擊違法行為,也不宜上綱上線。

  鐘凱介紹,“毒豆芽”中所含的6-BA和G A按急性毒性分級屬無毒。兩者均未發現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靠證據。6-BA按歐盟的每日容許攝入量(A D I),相當於成人每天吃8斤,而G A比6-BA還要安全300倍。兩者都不會對人造成“催熟”效果。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典型的具有“自限性”的物質,用多了就是除草劑,豆芽用多了也發不好。

  在我國,6-B A、4-C PA曾作為加工助劑安全使用。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的結論稱:按最壞情況估計,各人群的6-BA攝入量也遠低於安全量。而世界各國和地區對這些物質的管理各有取捨,有的國家能用,有的國家不允許使用。比如歐盟,6-BA、G A可用於綠豆芽;在日本,G A可用於豆芽。

  熱點4 臺灣餿水油

  防範地溝油不能完全靠檢測

  解讀專家:王興國 全國糧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

  相關事件:2014年9月,臺灣曝光餿水油事件,受影響企業多達200多家。在我國,地溝油也是近三年一直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話題。

  王興國表示,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規定,地溝油不能以任何形式重復利用供人類食用,大部分國家規定地溝油不能作為飼料用油,只能用於油脂基礎化學品和油脂的精細化學以及生物柴油的製造。

  目前地溝油對人體的健康危害還沒有定論,但是對消費者産生的心理危害和對社會秩序的不良影響不能忽視。因此,《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徵求意見稿)仍然將廢棄油脂列入“黑名單”。

  由於地溝油來源多樣,成分複雜,加工工藝和勾兌方式差異等原因,導致地溝油中含有的成分有很大不確定性,而且差異性極大。同時,由於地溝油經過精煉以後,各項理化指標也可以達到可食用標準,這也是很多企業冒險使用劣質原料的原因。

  因此,王興國指出,防範地溝油不能完全依賴檢測方法,他建議應以現場監督檢查為主,同時加強廢棄油脂的源頭管理,截斷廢棄油脂流入食品生産或消費環節的通路。真正落實並執行《食品生産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以及儘早研究地溝油作為工業燃料用油的相關政策。

  熱點5 抗生素

  正確使用抗生素海參是安全的

  解讀專家:陳峰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

  相關事件:2014年9月,央視曝光大連附近養殖場大量使用抗生素養殖海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隨後,遼寧省海洋水産養殖協會組織專家召開發佈會回應稱報道以偏概全,對當地海參産業造成衝擊。

  陳峰表示,央視報道的原意是指海參養殖業排放的污水,對海洋環境生態造成破壞和污染,卻被很多其他媒體詮釋為用大量抗生素養海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國家對養殖業使用抗生素有嚴格規定,如能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鋻於目前海參育苗多半是採用規模化生産,有可能出現“密度過大、水體污染、發生疾病”等情況。因此我國相關標準規定,在海參育苗階段允許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態製劑來進行預防和治療。原因是海參從參苗長到全參,要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通常在2-3年以上,這期間海參可以通過自身代謝,降低抗生素殘留量。而且海參從幼苗開始,體積會增加100倍左右,即使有殘留,在海參實際長成以後,也到了非常非常低的程度。

  在育苗階段,只要按規定正確使用抗生素,就不會引起海參的食用安全問題。他建議監管部門對海參養殖業的污水排放定期抽檢並嚴格監管,防止違規大量使用抗生素。

  熱點6 福喜事件

  檢驗合格為什麼救不了福喜?

  解讀專家:王守偉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肉類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事件:2014年7月,身為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供應商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光使用過期劣質肉,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昨日,王守偉表示,福喜事件是一起違反《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福喜事件”發生後,有人為福喜“喊冤”,指出按照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所涵蓋的項目檢測,福喜使用的過期肉都是合格的。“但檢驗合格為什麼救不了福喜?”王守偉表示,因為檢驗項目是有限的,不能涵蓋食品安全管控全部內容。

  特別是生肉産品,微生物或者酶在一定情況下會發生變化,而變化結果和産物對人類健康是否造成危害,目前認知水準條件下還不能一一明確。目前還沒有生鮮肉保質期的國家標準,但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國家標準是基礎標準,企業標準應嚴於國家標準,産品合格與否是按照企業標準判定的。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