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經營利潤猛跌63.68% 華聯綜超凈利暴漲靠賣房

2014-08-29 09:57 來源:北京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經營利潤猛跌63.68% 華聯綜超凈利暴漲靠賣房

經營利潤猛跌63.68% 華聯綜超凈利暴漲靠賣房

  賣場的光鮮亮麗,卻難掩品牌發展過程中的隱患。

  業績一直在北京上市超市墊底的華聯綜超終於實現逆襲。華聯綜超昨日發佈的中期財報顯示,凈利暴漲246.45%至1.13億元。在亮麗數字背後支撐華聯綜超的是來自政府的補貼與子公司股權銷售。在主營業務方面,華聯綜超還是一如既往的尷尬,代表企業基本經營活動成果的經營利潤下降63.68%。與華聯經營利潤猛跌相對應的是,定位不清晰,以及剪不斷理還亂的零供矛盾都在被放大。

  賣股權增長

  今年一季度,華聯綜超凈利僅為852萬元,同比下降29%。這樣的下滑態勢已持續多年,不過華聯綜超僅用三個月就實現了翻身。今年上半年,華聯凈利飛增至1.13億元,超越北京京客隆。去年同期華聯綜超凈利僅為2991.87萬元。

  與華聯的逆勢相比,一直領先的京籍對手北京京客隆與物美均遭遇業績下滑。今年上半年,北京京客隆凈利下滑23.1%至5596萬元,物美為3.06億元,同比下降9.8%。不過,能讓華聯曬出漂亮成績單的並非主營業務層面的優化。

  華聯解釋稱,通過出售合肥子公司房産股權,華聯綜超營業外收入大增導致凈利增長,收入2.5億元。鉅額政府補貼也助了華聯綜超一臂之力。報告期內,華聯綜超獲得政府農超對接、平抑物價及肉類、食用油限價、配送中心、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商業節能項目等9項之多的補貼,共計1469.24億元。儘管支援頗多,但華聯綜超本身經營並不理想。財報顯示,受費用增長大於收入增長所致,公司經營利潤下降63.68%。

  定位搖擺

  在多位業內專家的眼中,華聯綜超“是一個很模糊的企業”,從品牌定位到發展模式都令人捉摸不透。就如同年財報對於門店數量的模糊描述,不斷擴張的華聯綜超多年門店數量一直穩定在100多家。截至6月底,新開門店9家,華聯綜超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擁有100多家門店。這與去年同期華聯綜超對門店數量及增長的描述如出一轍。

  在門店數量穩步增長的同時,華聯綜超的定位卻很搖擺。目前,華聯綜超旗下主要超市品牌為華聯BHG,該品牌有精品超市與生活超市兩個定位。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蜂窩路附近的華聯BHG在三年時間內經歷了三次定位改變。2012年前,該超市一直為華聯精品超市,次年變為華聯生活超市,今年初又再次變回精品超市。由於兩類超市會員系統並未打通,在定位來回變更後,消費者會員積分不能在本店繼續使用。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華聯自身對於這兩者的定位也不夠明確。定位搖擺的門店不只有北蜂窩路一家,在精品超市業績欠佳後華聯會將門店定位轉為生活超市,多家華聯BHG都出現過類似情況。北京商報記者昨日致電北京華聯相關負責人了解相關情況,但對方以開會為由挂斷電話。

  零供矛盾

  華聯BHG在進口食品風靡的年代脫穎而出,起初超市採取依附自家商場的開店策略,隨後華聯將該品牌推向市場。但在不斷擴張中,華聯門店策略變得不再理性。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立平表示,依照國外成功經驗,由於進口食品不屬於大眾消費,高端超市面積通常不會太大,但華聯BHG卻開出4000-7000平方米的大店,這讓華聯承受租金、人工等多方重壓。

  資金鏈承受考驗的情況下,華聯與供應商關係陷入惡性迴圈。此前有知名品牌供應商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以該品牌為例,北京華聯方面的回款期為45天,但這一回款期內商品售罄卻要兩個月以上,有些門店甚至達6個月”。

  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的不滿。消費者李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在東直門附近華聯BHG購買商品需要非常謹慎。儘量少選購食品類商品,該店內商品生産日期都較早,貨品週轉速度很慢。

  品牌亂象

  除了來自華聯本身的問題,遍佈全國的山寨華聯也是華聯揮之不去的陰影。北京華聯一直在淡化“華聯”招牌,從企業名稱到門店LOGO,都統一成了“BHG”。儘管此舉一度令市面上眾多山寨華聯面臨窘境,但在北京華聯直營化經營的背景下,世紀華聯簡單粗暴的加盟方式引發了效倣者們更加狂熱的山寨潮。不盡相同的門店佈局、招牌以及LOGO,不僅將正牌華聯淹沒,也擾亂了消費者的視線。大量沒有後臺甚至未被登記在冊的華聯雜貨店,不僅增加了監管難度,也為産品品質帶來隱患。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