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港澳傳真  > 正文

香港零售業跌2.2%遇“港囧” 購物天堂門可羅雀

2015-10-19 10:1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香港零售業跌2.2%遇“港囧” 購物天堂門可羅雀

  曾經店舖林立、人潮洶湧的香港街景。

  香港不僅有“購物天堂”的美譽,當地的商鋪租金也以“天價”聞名。銅鑼灣羅素街曾連續幾年成為全球最貴零售地段,遠超美國紐約第五大道及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但這一排名恐怕不久後將會改變。隨著今年香港整體零售行業特別是奢侈品銷售額大幅下滑,商鋪租金也出現拐點。

  租金調整持續一兩年

  媒體近日在銅鑼灣發現,某著名連鎖珠寶品牌店舖門可羅雀,空蕩蕩的店內只有員工聊天的聲音。旁邊的另一家店舖,由於租約到期已經拉上鐵閘。銅鑼灣一家瑞士手錶商——積家店舖,如今已成為本地的折扣化粧品店。位於香港中環最繁華地區的寇馳旗艦店也在9月易主,提前兩年退租,取而代之的是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報道稱,阿迪此次拿下這家店舖的租金僅為此前的六成。

  資深人士稱,香港零售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高檔珠寶鐘錶以及高檔消費品,而這類店舖的跌幅也是最嚴重的。隨著零售業銷量持續下跌,今年香港整體的租金跌幅將達到15%至20%,而一些地段比較好的地方跌幅會更大,比如銅鑼灣的跌幅可能超過40%。香港租金目前基本已回落到2011年至2012年的水準。

  零售不旺,商鋪的租金必然受到影響。有業界人士表示,香港商鋪租金的調整將持續至少1至2年。

  客流量和購物欲雙降

  特區政府統計處的報告顯示,2015年前8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下跌2.2%。香港旅遊業僱員總會總幹事林志挺表示,已經過去的內地“十一”黃金周,用零售業商家的話講,就是“水凈鵝飛”,非常冷清,一方面客流下降,另一方面遊客購物的意願大幅下降。

  “零售寒冬”一詞不斷成為香港媒體、業界人士甚至政府官員的常用詞,仿佛香港零售業重回2003年“非典”時的困境。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部分原因是赴港旅遊放緩,近期股票市場大幅波動也可能削弱消費願望。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陳淑玲表示,現在零售市道比“非典”期間差很多,香港內部出現了一系列不友好事件,影響內地遊客來港;加上匯率因素,外國零售品牌直接在內地開店,週邊經濟也不好。

  “絕不可否認零售業出了大問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近日在《晴報》專欄撰文指出,“今年1月到7月的零售總值是2831.5億元(港幣,下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零售貨品的總數量反而上升1.7%,這反映出問題的所在:賣出的商品多了,但收到的錢卻減少,等於就算用了減價促銷的手段,也幫不了營業額。”

  零售遭遇“港囧”有緣由

  陳淑玲指出,10多年前,香港零售業主要靠本地居民消費帶動,但現在很大程度靠內地遊客做大市場。

  有分析人士表示,香港的零售業今年以來一直遇冷,與消費模式的改變脫不了干系。港澳回歸之初,成為不少內地居民境外觀光的第一站。隨著海外出行越來越方便,“首站”、轉机功能削弱,赴港自由行的高峰已悄然過去。香港不少地區已經形成“藥房、金舖、鐘錶店和化粧品店”並駕齊驅的街面模式,維多利亞港、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等固有的景點卻沒有更大突破。所以,更多消費者選擇在香港買一些平價的貨品、去歐洲代購,而不再青睞本港的高價貨品。因為隨著歐元的貶值,歐洲代購要便宜15%左右。

  雷鼎鳴認為,零售業出現不景氣,若按此態勢發展下去,香港低失業率會有所不保,這絕對不是香港之福。而香港零售業遭遇“港囧”,其他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樓市、金融和地産股都已露出端倪。

  傳聞重提擴大自由行

  面對市場的不景氣,香港政府推出很多措施。比如,給旅遊發展局3億元作宣傳,今年年初又增加8000萬元,特別作為振興消費和旅遊推廣。此外,還成立1000萬元的“旅遊配對基金”。但是,這些措施卻多發力於宣傳方面,難産生真正的影響。

  零售界不斷有傳聞,政府有意在年底或明年初重提擴大自由行計劃。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歐陽熊萬提出,中國內地對於香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香港零售業表現是分不開的。“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到香港來,對香港零售業才有幫助。”

  部分香港廠商看到了內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機遇。陳淑玲説,香港人很知道變通,現在內地的網際網路O2O以及電子商務正在大力發展,香港的零售商應該要抓住機會,應對新的環境。她認為,香港零售正經歷低潮,但不能因為低潮而不做改變。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