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2月9日電 題:(香港百姓故事)香港“玻璃女”微笑追逐夢想
“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走到多遠)”這是近期流行在香港的一句電影臺詞,而對於鄧嘉玲來説,只要一直保持微笑,她就可以繼續追夢永不停歇。
鄧嘉玲是香港一名80後女青年,患有俗稱“玻璃骨”的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身體永遠停留在兩歲小孩的樣子,極易骨折的她雙腳雙手扭曲,無法正常行走。在外表上看來柔弱的她,年輕的人生寫滿著“追夢”、“自強不息”和“勇氣無畏”的故事。
一個陽光明燦爛的下午,記者在香港一家咖啡店如約採訪她的時候,遠遠地聽到她那極具陽光般溫暖的感染力的笑聲。“由小到大,認識我的人都知道笑是我的標誌,我很受家人和朋友的寵愛,我也希望身邊人開心,這種開心一定是雙向的。”
鄧嘉玲17歲之前,父母出於顧慮很少讓她出門,她不明白為何不可以像其他人一樣隨意走動,見到外面世界的機會就是每次骨折被送往醫院。
礙于身體情況,她也無法接受正規教育。“在我決定學會自己出門之前,在家裏看電視時一直渴望自己出去讀書,而父母總是擔心很多,可是我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鄧嘉玲微笑著告訴記者,17歲那年她向父母提出要學用嬰兒車自己走路,後來逐漸鍛鍊使用電動輪椅車,這其中受過很多身體的傷痛,“這都是必須要經歷的”。
學會“行走”的鄧嘉玲從開始認知世界之初,就不畏懼克服比常人更多的困難,而她總是微笑著看待一切面對的困難。從小用看教育電視來學習基本的知識,她發現了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但夢想遠不止於此,“我想成為一名大學生”。
提到這個夢想,她忍不住笑了:“誰能想到一個從未受過正規教育的殘疾人可以去讀大學呢?”
當記者問她在攻讀大學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時,鄧嘉玲擺了擺手,微笑著説:“學習英文是最難的,從零開始學,沒辦法就只能一本書慢慢地學。”
她先是通過香港的專門培訓計劃進行系統學習,因為行動不如常人,她便每日早早趕去培訓地點,結束課程深夜回到家裏,更是“曾經看著英文書哭起來,突然感到非常乏力”。
經過了無數個早出晚歸的日子,她終於如願在2009年進入香港公開大學進修中國語言及文學的學士課程。提到這一路求學歷程,她對自己的難處一句帶過:“遇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我都會立刻去行動(嘗試),不會在做事情前想能不能做到。”
採訪過程中,面對記者夾雜著普通話的粵語提問,平日講粵語的鄧嘉玲也趁機練習了普通話,時不時地請記者幫她校正一些字的普通話發音。她説,“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可以練習一下自己半桶水的普通話。”
離開大學象牙塔之後,鄧嘉玲走上職場,面臨著社會上對她身體的擔憂和不信任,她從沒怕過,用始終保持的微笑打動了一位老闆,得到了市場銷售員的第一份工作。
起初,她總是接到客戶投訴,抱怨她的動作慢,或是對她能否正常做工表示懷疑,有時客戶更幾近發脾氣。但她沒有氣餒,耐心平復客人情緒,用舒緩的語氣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身體對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她微笑著説,工作起初的難處,令她學到誠懇及專業精神的重要,并將之用於日後的工作。努力很快獲得認可,半年後她便被升任為市場銷售主任,帶領新人做工作。“這份工作讓我接觸社會的人,使我相信自己能夠自力更生。”
實現學業和職場的夢想後,鄧嘉玲還想完成另一個願望:做義工。原本需要社會幫助的她,在香港已有八年的義工經歷。
做義工之初,她也遭受到過懷疑和不信任。當記者問她如何面對他人疑惑的眼光時,她微笑著跟記者分享自己第一次擔任勵志演講員義工的經歷。
“走上舞臺和那麼多不認識的人交流之前,我有點膽怯、緊張,擔心別人不能接受我,不相信我説的。”直到當臺下的觀眾微笑地看著她時,她才深呼吸用微笑平息自己的擔憂。
“我從小得到很多社會的幫助,也想出一份綿力,帶領年輕人一起認識這個社會,幫助社會有需要幫助的人。”坐在電動輪椅上的鄧嘉玲爽朗地笑著,挺直了腰,用大大的眼睛張望著,眼神堅毅。
在年輕的追夢路上,鄧嘉玲以一個“玻璃”的身軀,在輪椅上一“步”一個腳印,微笑著去克服困難,甚至獨自乘坐客機前往臺灣旅遊。
“老天爺給我了這個‘玻璃’的身體,也給了我勇敢的天性。”鄧嘉玲因她的經歷,被評為2012年度的“香港精神大使”和“復康力量在職達人”,以及2013年度的“香港十大再生勇士”。
“大雨之後都有彩虹出現。”鄧嘉玲微笑地告訴記者,她的人生路才剛剛開始。(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