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家中華老字號為何被“摘牌”?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謝希瑤 王寧 宋瑞 周蕊 劉梓桐 汪海月)55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73個品牌被要求限期6個月予以整改……近日,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佈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引發外界關注。
此次被“摘牌”的中華老字號有許多是消費者曾經耳熟能詳的品牌,比如天津“稻香村”、重慶“冠生園”、上海“西湖牌”等。這些老字號緣何被摘下“金字招牌”?
優勝劣汰 老字號不能一“老”永逸
在被“摘牌”企業中,天津稻香村因與北京稻香村、蘇州稻香村同名而備受關注。天津稻香村品牌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年間,但因與北京稻香村商標衝突,目前僅有一個“稻穗”圖形商標。
記者了解到,天津市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目前由天津市和平區屬國有企業天津華旭貿易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因公司改制、合併等多重原因,天津稻香村早已不再生産食品糕點,經營過一段時間餐廳也已停業,目前公司僅靠部分租賃業務在維持。
“此次未能通過中華老字號復核令人遺憾,因企業確實已不再生産相關産品,但公司並未徹底放棄‘稻香村’品牌,還會擇機振興該老字號。”這位負責人説。
55個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的品牌中,上海有17個。記者了解到,被移出名單的上海西湖飯店有限公司的“西湖牌”,其原有門店拆遷改造後數年間一直未能重開,實際已經不再經營;“錢萬隆”醬油實際已經停産;還有的存在智慧財産權等歷史遺留問題等,導致不符合申報“硬杠杠”。
記者走訪上海、天津、重慶、安徽地區相關企業發現,長期經營不善,已經破産、登出、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註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等,是這些品牌被“摘牌”的主要原因。
“有進有出” 動態監管確保老字號成色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商務委介紹,17個移出名額將被用於推薦其他優秀企業申報中華老字號。上海已從104個新認定的上海老字號中遴選,積極參與創建新一批中華老字號,爭取“進”的數量大於“出”的數量。
“優中選優”“有進有出”是中華老字號復核工作一大特點。
為推動中華老字號順應市場機制、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管理辦法》,今年4月,商務部聯合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堅持“優中選優”的工作原則,建立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對已有中華老字號進行全面復核。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將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是經過企業自查、地方初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程式,由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佈的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
除了上述被“摘牌”的55個品牌,五部門還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限期6個月予以整改。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商務部等部門開展的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工作,與2006年、2011年先後兩批的認定工作相比,不單純是體現保護與傳承,更重要的是鼓勵老字號老品牌做優做強,起到引領自主品牌發展的作用。
“這其實是對中華老字號更深的愛護。”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表示,聚焦建立健全老字號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長效機制,推動老字號對標先進理念、順應市場機制,加快守正創新發展,通過“有進有出”的動態監管制度,來確保老字號“金字招牌”的成色。
百姓期許 老字號也要緊跟時代節拍
對於被“摘牌”的老字號,不少消費者表示惋惜,但更多表達了支援。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老字號也不能吃‘老本’”“消費者滿意才是最高目標”……消費市場不斷變化,消費者的反饋更加印證,老字號必須直面消費新趨勢、新場景、新需求,在堅守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同時,創新技藝、産品與管理模式,從而緊跟時代發展腳步。
調查顯示,目前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半數以上已經入駐電商平臺。在剛過去的“雙十一”,一批老字號品牌“觸網”轉型,再度走紅。更有上海鳳凰、京琺景泰藍、福建片仔癀等越來越多老字號揚帆出海,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店訓朗朗上口、店規過目不忘、産品物美價廉……老字號是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有豐富的文化價值。目前1000個經營規範、發展良好的品牌仍繼續保留。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實現營業收入超1.2萬億元,近七成企業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已超過2022年全年水準,發展勢頭良好。
“一些老字號被‘摘牌’之所以引發全社會這麼大的關注,其實反映出老字號在消費者心中的分量很重,也寄託著更高期許。要更好發揮中華老字號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相關市場主體高品質發展。”張麗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