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告別靠天吃飯!裝上"智慧大腦"現代農業有啥不同

2021-10-26 08: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原標題:傳統農業怎樣告別“靠天吃飯”——安徽宿州市智慧農業發展調查

  題圖 今年6月,安徽省宿州市小麥喜獲豐收。秦鳳森攝

  宿州市碭山縣電商正在梨樹王景區直播銷售農産品。崔 猛攝

  宿州市碭山縣葛集鎮農戶正在採摘油桃。 崔 猛攝

  借助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生産方式正悄然改變,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發展智慧農業。不同於農業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單點”嘗試,在東部農業大市安徽宿州,智慧農業的種子已在農業生産、産品銷售、農企融資等多個環節生根發芽,農業産業全鏈條面臨重塑。裝上“智慧大腦”的現代農業有啥不一樣?當沃野糧倉種上區塊鏈、栽下大數據,當數字化滲透至農業産業的方方面面,能給企業和農戶帶來哪些效益?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借助科技的力量,裝上“智慧大腦”的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聰明”的現代農業究竟長啥樣?它能給農業生産、農産品銷售、農企融資帶來什麼變化,能給農民帶來哪些效益?

  在安徽省農業大市宿州市,糧食、果蔬、養殖、農産品加工等傳統農業主導産業正在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生産智慧化、産品綠色化、經營網路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線上化”的數字農業新模式正在興起。

  如何産:智慧裝備提效率

  智慧裝備是提升農業生産效率的關鍵要素。比如生産某種小麥需多少水肥,以前全靠人眼看、人工估,現在土壤墑情儀能定時定量地提供所需水肥數量,並通過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加以調節。再如蔬菜的生産過程中會遇到病害,以前要作物發病受害後才能確認和防治,而現在通過物聯網設備提供的氣溫、土壤濕度等大數據,對比往年資料,就能智慧判斷出病害發生的概率,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未雨綢繆減少損失。

  在安徽宿州,智慧裝備大顯身手的數字化農業生産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走進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600畝高標準示範基地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示範基地包含綠色農業技術創新試驗區、農區生態草牧業試驗區、糧食作物綠色增産模式創新試驗區等八大功能區。

  在玉米地旁,一個長著“臂膀”的器械引人注目,器械兩頭裝有車輪,“臂膀”上還挂著一排排水管。“這是自走式噴淋系統,能自動作業,邊走邊灑水。”安徽農業大學皖北綜合試驗站副站長呂秋石告訴記者。隨後,呂秋石又帶記者來到灌溉泵站。記者看到,在一台自動抽水機器旁,三個分別寫著“氮”“磷”“鉀”字樣的塑膠罐裝有不同成分的肥料,塑膠罐下方則通過管道相互聯通在一根粗大的水管上。呂秋石向記者介紹,這是新近研發的大田作物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該系統以大田作物為灌溉施肥對象,在大田中鋪設固定管網和噴灌系統。使用時澆多少水,施多少肥,用哪些種類的肥料,都能自動控制,可實現隨時、隨地、隨情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應用,極大節約生産成本、提高水肥利用率。

  “管道使用壽命在20年以上,年使用成本每畝不過130元,還不影響耕、播、收等機械作業。”呂秋石説,該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遠端控制,隨時預約、實時操作。系統還和大田裏的感測器裝置聯通,能實時獲取土壤墑情和肥料元素情況,結合作物品種、生長時期綜合決策,達到智慧化的精準灌溉施肥。

  呂秋石所説的智慧灌溉系統並不只是試驗田裏的成果。在碭山縣園藝場1500畝的“一號梨園”裏,這樣的技術已經成為智慧農業生産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設備為梨園提供實時農業生産管理服務——控制中心能24小時監控和分析農場內梨樹的生長環境,如天氣、濕度、土壤等外部環境狀態。

  “以前這麼大一個梨園,每天光澆水施肥就要好幾個人才能完成。”而現在有了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動動手指點下手機就能完成任務。阿裏雲數字農業行業總監徐傑告訴記者,“一號梨園”裏有個“農田氣象站”,可以實時監測果園風力、風向、光照、降雨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得到的數據會傳回平臺。徐傑介紹,這些數據會反饋給果園的管理者,為農業生産提供決策幫助。

  記者了解到,“一號梨園”是碭山縣通過政企聯手打造的創新工程之一。去年10月,碭山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今年初,碭山縣與阿裏雲達成合作,採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開展“數字化果園”建設。目前,“一號梨園”已基本實現數字化生産,成為當地智慧農業生産的標桿項目。

  怎麼賣:區塊鏈成新農具

  傳統農業生産基本要“靠天吃飯”,農産品銷售更是受市場和渠道的制約,優質産品價格往往受市場行情影響,“難賣”“賤賣”等問題始終困擾著農民。在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助力下,農産品銷售難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變。記者在碭山縣採訪時發現,這裡的特色優質農産品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農民收入比以往有了穩定提升。近年來,網路直播等新的電商銷售方式開始在農村推廣和普及,在碭山縣也涌現出一大批依靠電商帶貨推動農村現代産業發展的能人。

  農業和網際網路這兩個過去很少被聯繫在一起的詞彙,如今相互碰撞出更多火花。數據顯示,目前,碭山縣電商企業數量達2000多家,網店和微商6萬多家,農産品年網路銷售額超60億元,15萬人從事電商物流等相關産業。特別是在直播經濟、電商行銷、供應鏈服務和數字農業等領域,高品質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逐漸成形,引導激發了全民觸網、萬眾創業、蓬勃發展的新動能。

  線上農産品銷售群體大量出現,一方面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引導和當地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得益於電商平臺企業的下沉發力。2015年以來,碭山縣抓住國家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機遇,依託水果資源優勢,完善發展規劃,加快人才培訓,推進農村電商的發展,構築了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中心,建成了109家村級電商綜合服務點和便民網點。近兩年,碭山縣先後出臺《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方案》《關於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完善農村電商人才創業系列扶持政策,對電商進農村、品牌宣傳推廣、人才培育及農産品標準化體系建設等給予獎勵、補貼、貼息貸款等政策和資金扶持。設立500萬元電商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用於扶持初創期的農村電商企業發展。加強對農村電商企業和電商品牌培育獎勵,獎勵資金用於示範鎮、示範村優化提升,包括建設運營、品牌建設推廣、農村産品網銷上行、電子商務培訓、電商利益聯結機制建設、發展規劃研究等。

  活躍的電商打開了碭山梨等名優特色農産品銷路,也擴大了本土農産品品牌的影響。然而,由於土特産品不好辨識具體産地,網上假冒原産地的“李鬼”們也紛紛來蹭熱度,導致一些當地優質産品賣不上價。為了解決倣冒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2020年9月,碭山縣政府與螞蟻集團合作,搭建起區塊鏈平臺,實現特色農産品從産到銷全程可溯源。

  螞蟻集團智慧科技事業群高級産品專家黃樺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相關技術人員通過將物聯網、網際網路和區塊鏈等技術融合,推出了‘螞蟻鏈’,實現從組織生産、農資採購等環節細粒度的可追溯,採集的數據包括田間地頭的種植養殖、農事活動記錄,以及土壤、水分、氮氧等物理環境核心指標,以便於為後續農産品上市提供品質認證打下基礎”。

  “如果農産品進入後道加工環節,‘螞蟻鏈’也會通過對加工流水線、生産線上的物聯網改造,把生産過程中諸如時長、溫度、操作人員記錄等核心工藝環節,都上傳至鏈上存證。消費者通過手機‘掃一掃’,就能隨時了解到這些數據。”黃樺説。

  去年9月,碭山本土品牌“土鍋灶”負責人翟燦燦就率先上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告訴記者,2015年左右她就通過電商銷售酥梨和梨膏産品。然而,受品牌知名度低等因素影響,她家的産品銷售一直不溫不火。去年翟燦燦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做了第一批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商戶,效果出乎意料。由於區塊鏈技術讓每一顆梨都具備了特殊的“電子身份證”,讓整顆梨從生長到加工、包裝、運輸、配送的全鏈條資訊均可追溯,有效解決了市場上品牌雜亂的現象。翟燦燦的梨和梨膏産品很快便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有的商家賣的梨膏兌水摻糖,一罐只要十幾元,而我們用的是真材實料,每罐售價50多元。”翟燦燦告訴記者,“以前熬的梨膏價格高,消費者猶豫不敢下單,現在有了區塊鏈技術,消費者一掃碼就能查到真實的生産加工資訊,購買時就沒有顧慮了。區塊鏈成了我們的‘新農具’。”

  嘗到區塊鏈甜頭的還有碭山吾家吾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輝,他告訴記者,“螞蟻鏈”的溯源系統增加了商家和客戶之間的信任,其溯源認證為消費者提供碭山正品酥梨的産地、生産日期、物流、檢驗等銷售全鏈路資訊,並且該資訊具有可永久溯源、難以篡改的特性,有助於客戶區別倣冒品與正品。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梨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價值也得到了市場認可。“我們銷售的梨大部分是從果農那裏收購的,最低迷的時候1斤梨只賣幾塊錢,現在5斤梨能賣到88元,果農的腰包也更鼓了。”王小輝説。

  怎樣融:點點手機能貸款

  除了“産”和“銷”,金融也是推動農業生産集約化、上規模、提效率的重要工具。隨著農業數字化的推進,數字金融也開始擺脫傳統農村金融“要抵押”“靠擔保”的模式,為現代農業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務。

  創業初期,王小輝所在的公司一直在虧損運作。“去年企業訂單數量大幅下降,十幾萬斤梨積壓在倉庫,七八天后爛了一半,公司一個月內虧了十幾萬元。”王小輝説,“融不到資,企業就很難支撐下去。”

  水果的收購、生産、加工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週轉,企業對金融有很強需求,但因為缺乏抵押物以及生産經營狀況不穩定,“借錢難”成為王小輝面臨的最棘手問題。面對這一難題,碭山縣商務局工作人員指導他加入“螞蟻商流鏈”。通過區塊鏈技術提供的公司交易數據,銀行能夠較為清晰地掌握王小輝公司的産供銷情況,為他們從金融機構貸款拿到了“通行證”。隨後,王小輝得到了第一筆銀行貸款——當地農業銀行提供的30萬元信用貸款。今年,網商銀行也給了他一筆一年期30萬元的無息貸款。“貸款手續基本上通過手機就能完成,非常方便。”王小輝説,有了銀行的貸款記錄和信用基礎,相信今後公司貸款的額度也會逐漸增加。

  “傳統的農村金融存在成本高、資訊不對稱問題,很多農戶需要貸款、資金支援,但是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在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部業務總監陳浩看來,這些痛點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來克服。通過結合縣域土地確權、農業補貼等反映信用和經營的公開資訊,以網商銀行為代表的科技銀行為涉農縣域建立專屬的授信模型,讓農戶的每部手機都成為一個銀行網點,方便他們獲得信用貸款。

  “區塊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作用不僅在於讓消費者深入了解産品,也讓金融機構充分了解經營者。”黃樺告訴記者,這不僅有效減少農業産業鏈中各主體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同時也降低了傳統農業各主體間的借貸信任成本。金融機構將資金借貸給真正有需要的企業和農戶,加速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碭山縣與網商銀行開展深入合作以來,該縣已有超過21萬農戶獲得超過34億元的涉農貸款。目前,網商銀行已與安徽合肥、滁州、宿州、銅陵、馬鞍山、池州六地市簽約合作,借助“網際網路+數據技術”,建立區域專屬數據庫和行業特色的授信模型,為廣大農戶、個體商戶和小微企業提供免擔保、無抵押的信用貸款,額度在1000元至30萬元不等。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呂鵬認為,碭山縣在區塊鏈技術賦能下,用數字技術激活了從生産到銷售的一條“信鏈”。生産和銷售通過“螞蟻鏈”,讓優質農産品有了資訊保證,增強了消費者的信任,也讓農戶的信用有據可查,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貸款,讓他們擴大生産、抵禦風險有了更強的信心,堅定了進一步融入數字經濟浪潮的信念。這條“信鏈”背後是資訊和數字技術對生産要素的激活和重組,對於各地在數字鄉村建設中如何更好地提高本地産品的競爭力、識別度,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經濟日報記者 梁 睿)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