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實現共同富裕的三個路徑

2021-10-25 08:4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多種途徑,結合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可通過以下三方面路徑加快推進共同富裕進程。

  一是在做大蛋糕基礎上分好蛋糕。這需要做好以下三點。

  首先,要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包括每人平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充分挖掘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切潛力。

  其次,要保持經濟增長與收入增長同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GDP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同步性明顯增強,所以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就。繼續保持同步性,就意味著每人平均GDP的提高可以轉化為居民收入的提高。為此,應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收入份額和勞動報酬份額。同時,也要進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縮小各種收入差距。

  再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疊加發力。國際上通常把0.4的基尼系數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基尼系數都有所下降,但這個下降趨勢已趨於平緩,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保持在0.46左右。事實上,初次分配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太可能把收入差距降到0.4以下。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經驗看,初次分配後的基尼系數大多在0.4以上,有些甚至超過0.5。之所以它們最終的分配結果都在0.4以下,有的甚至能達到0.3以下,是因為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實現了再分配。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階段,再分配應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手段。

  二是促進和擴大社會性流動。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流動,主要是橫向流動,比如農民工從原來務農轉移到非農産業,以此進入小城鎮、中等城市、大城市、沿海地區。當然,在橫向流動中也有縱向流動,比如收入和社會身份的提高,以及職業和崗位提升等。這得益於整體教育水準改善速度非常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校擴招讓更多的人接受了更高水準的教育,同時也因為經濟增長和産業結構變化迅速,蛋糕做得既大且快。

  隨著我國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勞動力的流動速度放慢。在這個時候,更應關注社會性流動。如果沒有切實的手段,社會性流動容易變成零和博弈,相當於擠一輛公共汽車,你擠上來我就掉下去,這種現象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下降。中央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核心就是加速社會流動。

  如果按收入將居民分為五組,從宏觀上看,要求每組的收入都不斷提高,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從微觀上看,每個家庭的收入也要不斷增加,這是過去的一個重要特點,今後要避免出現零和博弈的現象,就意味著不能造成一些家庭的收入改善速度明顯慢于其他家庭的情況。從中觀上看,很多家庭可以從低收入群體或次低收入群體不斷跨入更高的收入組。收入組別的跨越是社會流動的內涵,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在此過程中,主要應該關注脫貧後的農村人口收入提高、進城農民工市民化、讓老年人過上中等收入生活等三個重要方面。

  三是社會福利全覆蓋均等化。

  長期以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制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是供給側因素,是潛在增長能力。隨著人口增長變化,需求側的制約效應將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我國需要在供需兩側同時發力,既要通過創新驅動保持增長動力,也要學會運用積累起的財富實現增長。根據國際經驗,每人平均GDP處於1萬美元到2.5萬美元之間的國家,平均來看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從佔GDP比重26%一躍而提高到37%。從現在到2035年,中國正處在每人平均GDP從1萬美元提高到2.3萬美元的發展階段,應該遵循一般規律,建立起自身的福利體系。當然,我們也要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並且要有中國特色,從具體國情出發。

  因此,在從今以後15年的這個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既要關注供給側因素,保持潛在增長能力,也要關注需求側因素,特別是以促進共同富裕為統領,保障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實現潛在增長率。

  (本文由《中國經濟評論》雜誌社供稿。作者蔡 昉 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