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粉絲淪為牟利工具 “飯圈”文化走向畸形如何治?

2021-05-28 09:34: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演藝人員面向粉絲進行商業集資將受行業自律懲戒 專家呼籲

  多元共治推動“飯圈”積極向上

  ● 資本通過節目創造偶像,偶像吸收大量粉絲,而這些粉絲最終成為資本牟取利益的工具

  ● 應儘快改變唯流量論的藝人和節目評價體系,建立以專業技能、社會責任等為指標的多元評價體系,抑制資本無底線擴張的勢頭

  ● 學校和家長應該聯手對青少年加強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健全人格和心智,樹立正確的“三觀”,避免被資本驅動下的粉絲經濟所綁架,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 本報實習生 陳祎琪

  5月12日,針對近期個別綜藝選秀節目引發的“集資打投”“倒奶事件”等亂象,暴露出過度消費、非理性“應援”等問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一則重要公告,表示將懲戒面向粉絲集資和收受粉絲集資財物的演藝人員及其所屬經紀機構或工作室。

  近年來,選秀節目産生了許多流量藝人,“集資打投”便成了他們出道的唯一辦法,有些粉絲團體的集資甚至高達數百萬元,加之極度的浪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引起網友的討論和關注。

  選秀機制唯流量論

  粉絲淪為牟利工具

  前不久,一段粉絲因“集資打投”購買大量牛奶,並將其倒入深坑的視頻在網路上瘋傳,激起網民對“飯圈”奢靡之風的憤怒和譴責。

  倒奶事發地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某一村莊。“倒一箱奶一塊錢。”當地村民表示,他們是受老闆雇傭才將已開蓋的牛奶倒進深坑中,“公司只收瓶蓋,上面有二維碼”。

  粉絲拿到二維碼才能為偶像打榜投票,送偶像出道,但粉絲拿到的二維碼越多,就意味著無法處理的牛奶越多。村民稱,幾乎全村的人都被雇去倒奶了,連續倒了四五天。對此,有網友唏噓:“曾經的選秀是民選偶像出道,現在的選秀是資本幕後操控。”

  自2005年“選秀元年”起,綜藝選秀已歷經10餘年發展。隨著播出平臺從電視走向網際網路,選秀規則也在不斷變化。

  在早期的電視選秀節目中,觀眾以發送手機短信的形式為支援的選手投票,每位觀眾只能發送一條短信,節目評審對於選手的去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在如今的綜藝選秀中,評審角色被淡化,導師只負責在專業上指導練習生,無權決定練習生的去留,粉絲投票的各榜單排名成為出道的唯一衡量標準。只要花錢就能無上限投票的規則設定,讓偶像出道淪為了一場無休止的金錢之戰。

  “很多平臺在推出選秀類綜藝節目時,都會有意無意地向粉絲傳遞出一個訊息,即藝人價值取決於粉絲數量及其消費能力,從而誤導粉絲盲目追求流量,甚至進行數據造假,破壞正常的行業競爭秩序。”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説,近年來,在資本和平臺的利益裹挾之下,在流量至上的錯誤導向下,飯圈文化已經出現了畸形化傾向,不斷挑戰著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上海恒衍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艷輝認為,當下綜藝選秀節目機制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面向粉絲集資和收受粉絲集資財物的行為。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是資本的力量,從本質上來講,就是資本通過節目創造偶像,偶像吸收大量粉絲,而這些粉絲最終成為資本牟取利益的工具。

  盲目追星不辨是非

  飯圈文化走向畸形

  王艷輝認為,娛樂綜藝缺乏監管,導致資本操縱節目規則,資方聯手贊助商、平臺、節目組對粉絲發起了全方位的“圍剿”,以牟取利益。

  智研諮詢發佈的粉絲調查顯示,粉絲年齡越小,追偶像團體的人越多。超過六成的“00後”追星對象為偶像團體;超過25%的“00後”經常為偶像花錢,位列各年齡段粉絲第一;近15%的“00後”每月為追星花費5000元以上,僅次於經濟收入穩定的“60後”。

  “我有時候會悄悄拿我媽的手機給‘愛豆’花錢,她不怎麼看手機,所以一般不會被發現。”某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欣欣(化名)説。

  “我從初中開始就有攢錢的習慣了,壓歲錢和父母給我的零花錢都會攢下來,追星的錢就從那裏拿。”某高中二年級學生張雪(化名)説。

  “我把自己在其他地方的開銷都盡可能地省下來,有時候把下半個月的飯錢都打出去了,那我就去做些兼職,或者向我爸再要點。”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王冰潔(化名)説。

  對此,鄭寧表示:“一些粉絲為了讓自己崇拜的偶像脫穎而出,即便囊中羞澀,也要傾力為偶像集資應援打榜,甚至不顧這種集資可能最終會因流程過多或去向不明而血本無歸。此次‘倒奶事件’又一次讓公眾直觀感受到了‘飯圈’追星的瘋狂,這種非理性消費、無節制攀比給青少年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經濟負擔,也對他們的價值觀産生了不良影響。”

  為偶像花錢不只是粉絲一廂情願的自我付出和自我感動,後援會不遺餘力的“思想洗禮”也難辭其咎,如“每天省一杯奶茶,哥哥出道就多一分希望”“少吃一袋零食,就能多買一張專輯”等,都是後援會經常對粉絲們説的話語。

  更有甚者,還有粉絲提倡學生黨用花唄為“愛豆”衝商務銷量:“××産品直播可以走花唄,分期12個月,一個月十幾塊錢,和我一樣的學生黨可以考慮。”

  在飯圈文化的影響下,粉絲不僅頻頻為偶像掏光腰包,甚至在偶像出現劣跡行為時,也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第一反應竟是反黑控評。

  在鄭寧看來,畸形的“飯圈”是各方主體缺位和失范共同造成的。無底線追星已經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文娛行業生態建設,到了亟須整治的地步。“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系統的多元共治體系,推動‘飯圈’積極向上。”

  科學設計選拔機制

  引導粉絲理智追星

  2020年“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路環境專項整治中,網信辦提出要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攀比炫富等價值導向不良的資訊和行為。

  隨著“飯圈”不正之風的進一步蔓延,5月8日,網信辦部署開展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再次指出要規範明星及其背後機構、官方粉絲團的網上行為,嚴厲打擊網路暴力以及網路粉絲群體非理性發聲、應援等行為。

  與此同時,行業內部也加大了整治力度。今年2月5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了演藝人員應當自覺遵守的從業規範。

  5月10日,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綜藝節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科學設計節目選拔機制,堅決打擊非理性應援行為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分和晉級標準,不得設置“花錢買投票”環節,嚴禁刻意引導、鼓勵網民採取購物、充會員等物質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嚴禁任何機構和個人以“花錢投票”“集資打投”等形式進行數據造假,干擾節目選拔。

  “這是一個積極的嘗試,值得肯定。”鄭寧説,“各方應儘快改變唯流量論的藝人和節目評價體系,建立以專業技能、社會責任等為指標的多元評價體系,抑制資本無底線擴張的勢頭。”

  隨後,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也發佈公告指出,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將針對商業集資以及收受粉絲集資財物的行為啟動評議程式,並根據評議結果對涉事演藝人員實施“聯合抵制”等行業自律懲戒措施。

  “行業協會的發聲能加強對演藝人員、演員經紀機構的教育和引導,凈化當前的不良風氣。”鄭寧建議,政府部門應協同行業協會,依法科學設定平臺、節目製作方、藝人、藝人經紀公司、品牌方等各方主體的義務和行為規範,對藝人和經紀公司加強法治和職業倫理道德培訓,對藝人的違法失德行為開展行業懲戒,對正能量藝人予以獎勵和扶持,保障各方行為有矩。

  “學校和家長應該聯手對青少年加強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健全人格和心智,樹立正確的‘三觀’,避免被資本驅動下的粉絲經濟所綁架,從而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鄭寧説。

  王艷輝認為,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當從源頭上對綜藝選秀節目進行管控。首先,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範演藝行業的行為,同時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其次,呼籲平臺承擔起與其自身影響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不能把謀利作為唯一目的;最後,引導粉絲理智追星,不要在資本的煽動下盲目成為其獲取利益的工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