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會前瞻】否極泰來 中國民營經濟如何開新局?

2021-02-27 12:5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兩會前瞻)否極泰來 中國民營經濟如何開新局?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否極泰來 中國民營經濟如何開新局?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肆虐,中國民營經濟走過一段冰火淬煉歷程:第一季度逾46萬家民營小微企業登出破産,“保市場主體”成為保住經濟基本盤的核心任務之一;年末,全國新設市場主體約為2500萬戶,民營企業是其主力。

  無疑,防控疫情成效顯著,消費、市場、生産逐步恢復正常,為中國的市場主體尤其廣大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不過,在國內經濟緩慢回升、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之下,市場主體數量大增的現象出現在北京、廣州、拉薩等分屬不同經濟區、産業差異明顯的城市,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中國的營商環境確實改善了。

  南京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民營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德才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説,為完成“保市場主體”任務,中國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且效果明顯。例如,通過減稅降費,全年為企業減輕負擔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涉及大量民企;國家稅務總局統計顯示,全年民企銷售收入稅費負擔同比下降9.5%,都是“保主體”的根本性措施。

  疫情重創下的中國民企所面對難題,一個是沒有訂單,另一個更危險,是沒有資金流動性。去年5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就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提出明確要求。楊德才強調,中央各部門隨後推出的金融政策支援,對於成功保住市場主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為經濟界別全國政協委員,楊德才于去年5月末、10月中下旬參與了全國政協在江蘇、在浙江和湖南的兩次調研。他説,各地座談時,民營企業家都提到,2020年融資成本大幅下降、難度大大減輕,是多年來未見的重大進展。

  從去年年初遭受嚴重衝擊、年中緩慢回升,再到年末實現逆勢增長,不少中國民企危中尋機,收穫了遠好于預期的成績。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莊聰生,近期在福建泉州了解到,從事外貿、消費品生産的企業出口運費漲了七八倍,集裝箱一櫃難求。他告訴中新社記者,中外疫情控制不同步所産生的補償性貿易,讓防護服等防疫有關消費品出口紅火了大半年,現有訂單至少持續到今年5、6月份。

  2020年民企否極泰來,但挑戰還在前方,逆勢增長局面需要辯證看待。

  受疫情衝擊,一些國家此前壓下意識形態、遏制戰略等政治考慮,默許訂單轉向中國;但逆全球化的政治環境尚未改觀,當防疫取得進步,科技、産業等多重競爭交織、摩擦頻發的局面仍將是常態。屆時,中國民營經濟創新能力不強等短板將再度暴露。有戰略眼光的民企,應提早佈局後疫情時期的激烈競爭。

  楊德才認為,中國民企要在今天世界還處於慌亂應對疫情的背景下,搶先機,主動轉型,更好地進行創新人才儲備、增加研發投入。

  莊聰生分析指,民企從來就是在激烈競爭中求生存,疫情更是給大家上了一課,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去年,有些傳統企業已認識到智慧化的價值,數月內完成轉型,透過直播帶貨、電子支付等方式改造商業模式,逆勢生長。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莊聰生説,當下應引導民企把握“十四五”規劃以及國家各項發展戰略帶來的投資消費拉動效應。尤其應以長遠目光看待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全産業鏈、産業集群遍佈南北、交易成本較低廉等優勢,積極創新,迎難而上,在內迴圈為主的雙迴圈格局中迎來更大發展。

  對於艱難環境中謀發展的民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即將召開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會提出哪些重要議案、提案,中國領導人如何在廣納建言中提出前瞻性政策措施,各方拭目以待。(完)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