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回暖,企業對未來信心足

2021-02-01 08: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政策】

  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標誌著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撐更加堅實,也為今年經濟持續回暖和微觀市場主體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良好預期和穩定環境。

  【故事】

  1月22日,神州數位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總部基地在安徽合肥揭牌,項目總投入100億元。未來,神州數位信創總部基地將成為其信創業務發展的旗艦和重要載體。“2021年,面對新基建,我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為。”神州數位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郭為表示,國內資訊技術軟硬體産業全面重構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百年未有的新機遇,也給科技企業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

  像神州數位一樣,很多企業都對2021年充滿信心。一些企業已經在進行“大手筆”投資佈局,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協同生態合作夥伴推動産業鏈穩定發展。同時,外資企業也非常看好中國經濟。商務部調查顯示,近六成外資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利潤實現增長或持平,近九成半企業對未來前景持樂觀或謹慎樂觀態度。

  【專家觀點】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

  2020年,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頂住巨大壓力逆勢增長,為寒意籠罩的世界經濟注入了來之不易的暖流。

  這份高品質的成績單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撐。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即市場預期更好、物質基礎更牢、産業韌性更強、市場動力更足、民生保障更實、應對經驗更多。

  2021年,如果用兩句話來概括我國經濟形勢,那就是“經濟加速回升,政策溫和回歸”。我國疫情防控將延續常態化,宏觀經濟政策回歸常態化,經濟運作逐步趨向常態化,經濟恢復性回升特徵明顯。

  從國內外環境來看,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比如,國際方面,全球疫情走勢、世界經濟復蘇、國際金融風險、大國博弈等都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內方面,疫情衝擊經濟迴圈導致內需不足,就業穩中提質困難加大,中小企業求生存保運營壓力加大,潛在金融風險有所抬升,地方財政收支壓力與債務風險仍需化解等。

  儘管面臨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因為我國有優質的要素供給,勞動力資源和資本投入豐富,有發達的基礎設施網路和物流體系,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巨大的迴旋餘地等。同時,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著力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

  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在政策選擇上必須繼續做好各種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的應對準備,鞏固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同時要給未來政策留出空間餘地。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援力度。更加注重科學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避免政策退出的疊加效應。

  産業政策要與宏觀政策相協調、有效銜接。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等結構性政策工具要長期延續或進一步迭代升級,從短期的助企救困轉向提升經濟長遠發展品質。要利用好經濟恢復性增長的窗口時機,加快推進改革創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