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基建催生新業態

2020-04-21 10:26:0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字號

  一端連接投資與需求 一端連接消費市場

  新基建催生新業態

  4月20日上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稱,經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品質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伍浩介紹,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資訊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産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隨著復工復産提速擴面,“新基建”一詞逐漸為人熟知。

  為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提供載體

  對於“新基建”,中國人並不陌生。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阿裏雲達摩院合作,利用AI演算法將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時間縮短到半小時,還可以避免核酸檢測漏檢的情況發生。

  在疫情防控期間,“健康碼”等數字化工具橫空出世,極大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人們隔離在家,餓了可以打開外賣APP;不能出門逛街,可以網上購物;生鮮電商需求旺盛,叮咚買菜春節假期七天完成400萬單;學生停課了,網路直播保證停課不停學;釘釘開啟“雲辦公”新模式,在家開會、辦公、定流程一樣不少;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臺“平安好醫生”7×24小時接診,從疫情發生以來至今,新註冊用戶量快速增長。由阿裏雲支援的智慧社區防疫系統在全國122個城市上線服務,幫助社區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水準。

  在恢復生産生活秩序的過程中,基層社區和企業管理人員在公共交通、寫字樓和工廠啟用熱成像等設備,讓體溫監測和資訊處理融合,提高了通行效率。數百家零售商家快速搭建智慧門店等線上系統,幫助企業銷售實現線上增長。近10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採用阿裏雲提供的“數字防疫系統”實現安全復工,以保障金融業務的正常服務。

  “疫情發生以來,以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在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也改變了現有的商業業態,帶動了遠端辦公、線上教育、生鮮電商、遠端醫療等新業態不斷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蔣煒表示,新基建不但激活了企業的數字化改革需求,也為各行業的數字化創新帶來新機遇。

  新基建作為新興産業,一端連接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接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在受到資本市場和相關行業熱捧的同時,國家層面對於新基建的謀劃佈局也已展開。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眼國家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路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新基建更是成為不少中央會議中的高頻詞。

  “傳統基建投資規模大、週期長,而新基建與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發展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滿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中國經濟要加快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壯大新興産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必然離不開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的強力支撐。

  國際數據調研機構IDC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數據流量將從2018年的33ZB(澤字節,1ZB相當於10245MB)增長至2025年的175ZB。專家指出,新基建所孕育的“數字土壤”將為金融、工業、政務、醫療、交通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幫助,解決大量行業存在的數字化轉型難題。

  肩負對傳統産業改造升級重任

  4月15日,在上海市嘉定區特種水産養殖場內,工作人員打開手機,通過物聯網技術採集魚塘的水體溫度、濁度、水迴圈量等實時數據,並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技術微調。遠處300平方米的魚塘內,一條條銀白色的長江刀魚來回穿梭,這種一度被認為無法人工養殖的魚類,在科技支撐下,正在走向市民餐桌。

  “沒有運用物聯網技術前,必須隔三岔五撈魚上來進行‘體檢’,費時費力。”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養殖場人力緊張,疫情發生後復工復産壓力陡增,他們與水産技術單位開展合作,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養殖生産中,不僅節約了成本、減少了人力投入,還降低了養殖風險,提高了養殖刀魚存活率。

  “面對新基建這個新概念,可能許多人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新基建與傳統産業並不矛盾。除了滿足智慧技術開發和智慧産業發展,提高社會經濟運作智慧化水準外,新基建還肩負對傳統産業進行數字化、智慧化改造重任,助力實現傳統基建轉型升級,跟上並滿足智慧時代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

  新基建的數字化賦能還將為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提供堅實支撐。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指出,推進數字基建,不僅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利用數字工具提高市場響應能力,而且有助於金融機構快速分析和評價授信企業,及時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近期,5G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4月8日,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聯合共同發佈《5G消息白皮書》,宣佈啟動5G消息業務及生態圈建設,被視為做大5G“蛋糕”、助推産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動力。4月9日,武漢解封第二天,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就新開工5G基站建設項目79個。目前該公司已全面承接三家央企運營商5G基站建設需求6067個。

  數據顯示,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力爭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個地市、10萬個5G基站的建設任務。中國移動表示力爭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5G基站總數達30萬個的目標,確保年內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工信部預計今年年底全國5G基站數將超60萬個,實現地級市室外連續覆蓋、縣城及鄉鎮有重點覆蓋、重點場景室內覆蓋。

  “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往往相互推進,新基建為新服務的發展提供技術載體,新服務也為新基建的發展提供應用驅動。”浙江大學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王瑋告訴記者,5G通信系統的技術特性給很多垂直行業提供了新的機會,特別是支援低時延高可靠需求的關鍵任務通信和大規模接入需求的物聯網通信,讓一些之前無法實現的新型應用服務成為可能。

  “根據預測,2025年我國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此外5G網路建設還將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5G正在成為我們生活中新的基礎設施,它的未來已經清晰可見。

  “新基建的價值不僅在‘建’,更在‘用’。與傳統基礎設施投資相比,新基建不僅可以有效優化供給能力,也能夠進一步引導和促進消費升級。”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只有與相關配套服務相結合,新基建才能更好地促進新業態、新産業、新服務發展。

  加速落地需多元主體合作

  在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的校園裏,師生進出重點通道時戴著口罩也能被快速識別,同時進行體溫測量。這得益於浙江宇視科技有限公司針對疫情研發的測溫門禁一體機。這款門禁系統將測量數據實時上傳至“複學保”雲平臺,校方及教育管理部門可通過釘釘客戶端實時查看異常資訊,迅速啟動校園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及時進行復核處理,保障校園安全健康。

  在聯想武漢産業基地的人工組裝生産線上,聯想基於自有雲網融合技術實現了兩條60米長、10米寬的5G專網覆蓋。借助5G技術低時延、高頻寬的技術特點,生産線上的員工操作細節和自動化生産線上的感測器數據可以更實時地與MES(面向製造企業車間執行層的生産資訊化管理系統)互聯,提高生産安全與品質。

  在上海市首個開園的5G産業生態園——浦東金橋5G産業生態園內,連日來已入駐華為5G創新中心、上汽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移動上海産業研究院5G應用創新中心、中國信通院5G標準開放實驗室“四大對外開放平臺”……

  當前,我國運用5G技術賦能的智慧製造已經初顯端倪,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數據顯示,截至3月下旬,我國近20個省區市發佈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規模達49.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7.6萬億元,新基建投資正是其中重點。

  專家認為,短期而言,新老基建一齊發力,可以發揮經濟助推器的作用,促增長保就業,以對抗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中期而言,新基建將保障各個行業的智慧數字化轉型。長期而言,新基建是創新驅動型發展的保障,將助力我國智慧化社會建設,推動我國搶佔全球資訊化浪潮的技術制高點。

  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指出,新基建是個新事物,理論上所有企業都可能成為參與者和建設者。但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項目更偏重於資訊化和創新領域,項目的科技化程度較高,意味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參與度會比較高。

  “推進新基建,必須解決如何落地、錢從哪來、效能如何高效發揮等關鍵問題。”蔣煒指出,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範圍,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提高投資效率,對於有較好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做好科學統籌規劃,防止“一窩蜂上”或“新瓶裝舊酒”,造成大量浪費。

  加快新基建,除了給予專門的財政、金融、産業等配套政策的“硬”支撐,也要通過制度創新提供“軟”保障。如推廣高新技術企業低稅政策,提升研發支出稅前加計扣除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快落實金融支援政策,增加低息融資、專項貸款,並在高科技企業並購、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援。

  “新基建的發展與創新需要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合作。”蔣煒表示,要通過加強産業政策的扶持與引導,建立多主體平等對話的窗口,聯合産學研各方力量與産業鏈各方資源參與,引導資金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完善創新網路,培育創新生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文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