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欠發達”如何玩轉高科技

2020-04-16 13:58: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原標題:“欠發達”如何玩轉高科技 寧夏交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績單

  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發展壯大,對寧夏經濟發展的貢獻也不斷提高。2019年,寧夏高新技術企業除了工業總産值、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大幅增長外,還上繳稅收25.5億元,吸納就業人數近5萬人,同比分別增長33%和26%,遠高於規上企業同期增長水準。

  《寧夏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報告·2019》日前正式發佈,寧夏首次多維度對自己的高新技術企業“家底”進行了分析。

  從2017年的95家到2019年的202家,年均增長率達46.5%;實現工業總産值622.3億元,營業收入615.2億元,利潤總額4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54%、84%;國家重點支援的八個高新技術領域全覆蓋,其中航空航太、資源環境雙雙破零……

  與其他省份比較,這張“成績單”或許很不起眼,但是對地處西北內陸的欠發達省份寧夏來説,卻是一個質的飛躍。

  近年來,寧夏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堅持“挖增量、保存量、提品質”三管齊下。

  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杠桿,撬動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第一動能,寧夏正大踏步前行,生機無限。

  五個地級市全部覆蓋,兩年內數量翻番

  盤點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體發展情況,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資訊研究所所長王正義將其總結為“兩高”和“兩新”。

  “一方面實現了‘高增長’和‘新突破’, 一方面展現了‘高投入’和‘新動能’。”他説。

  除了兩年內數量翻番,寧夏高新技術企業還在地域分佈上實現了五個地級市全覆蓋。其中,固原市實現了從“0”到“5”的突破,寧東基地實現了從“1”到“7”的跨越,銀川市佔據半壁江山。區域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呈現出與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和科技創新能力相一致的佈局特點。

  尤其欣喜的是,航空航太、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蝶變,高技術服務、電子資訊技術領域實現了從少到多的增長;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三個領域佔比達到64%。

  去年新晉高企的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成立以來高度重視技術創新,2018—2019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3316萬元,佔同期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3%。2019年,企業銷售收入和凈資産同比增長83%、50%。

  創新投入産出水準持續提升,帶動經濟效益激增連鎖反應,與泰和新材一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1992年成立的銀川特種軸承有限公司,是中鐵檢驗認證中心(CRCC)審核批准的具備各型鐵路貨車軸承大修及一般檢修生産能力的軸承再製造企業。在産品研發及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大投入,取得了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

  “2018年10月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後,進一步激發了我們自主技術創新的熱情,各項業務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2019年,公司銷售收入和凈資産同比分別增長11%和14%。

  數據顯示,2015—2018年,寧夏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支出由6.87億元增長到15.05億元,智慧財産權擁有量從1434項增長到5006項,新産品銷售收入從97.7億元增長到213.7億元。

  這個佔全區規上企業比重僅為13.2%的群體,卻集聚了52.4%的研發人員、40.7%的研發經費和66.4%的有效發明專利,形成了強大的創新活力。

  政策紅利+潛能激發,連續4年較快增長

  “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地區經濟活力的‘晴雨錶’,它的創新活力越強,區域發展速度就越快。”寧夏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郭秉晨稱。基於這一思路,近年來,該廳通過對鼓勵性政策的紅利釋放和地毯式培訓的潛能激發,持續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使其連續4年保持了較快增長。

  系列優惠政策是“先行官”。

  2017年以來,寧夏累計為101家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兌現獎補資金9300萬元;為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17.09億元,其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3.43億元,企業申報積極性充分激發。

  同時,寧夏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型企業培育梯隊,對入庫企業按照“一企一策”原則精準幫扶指導,補短板、強弱項,形成“發現一批、輔導一批、認定一批”的培育機制。

  “放管服”改革在此過程中亦落地見效。結合全區實際,高企申報認定工作組織機制由原來的“一年一報”改為“常態受理、分批評審”,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決定申報時間;建立“科財稅”聯動服務機制,企業申報材料有人全方位把關。

  與之配套的是專題培訓。這是該廳常年要打的一場“硬仗”。

  4月3日啟動的2020年寧夏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題培訓活動,又呈現出三個新特點:“科財稅”三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市級科技部門做好前期摸底,參培企業更加精準;授課內容更加契合企業需求;培訓材料更加全面實用,140道問答題幫助企業解決填報材料難、要點不掌握等問題。

  “高企數量越多當然越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放開口子,降低要求。為確保認定結果公開、公平、公正,促進認定形成良性迴圈,我們必須提升高企品牌含金量。”郭秉晨表示。

  科技廳嚴格按照管理辦法組織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堅持對企業的研發項目、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及生産經營情況進行實地核查;對有效期內已不符合高企認定條件的企業,及時取消資格。

  兩百餘家企業,撐起寧夏區域創新發展脊梁

  各方落實“政策包”,打出“組合拳”,合力促使塞上大地培育出一批勇於探索研發、掌握高端技術的“弄潮兒”。

  根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領導小組批復,寧夏去年全年共有83家企業通過認定,首次通過認定61家,重新認定22家。截至年底,全區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202家,比上年增長33%,提前完成“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2020年目標任務。

  通過一部手機,人們便能享受吃、住、行、遊、購、娛等全方位智慧服務。作為寧夏首家旅遊行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寧夏絲路風情旅遊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了全國首張省級“旅遊惠民一卡通”,讓遊客僅199元即可全年無限次免門票暢遊區內主要景區。自主研發的大數據中心、“遊寧夏”APP等平臺也都投入運營。

  一批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快速成長。

  據統計,2015—2018年,寧夏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佔規模以上企業比重從6.35%提高到12.75%,提供就業佔比由近10%提高到17.4%,利潤總額佔比從4.3%提高到18.6%,出口額佔比從40%增加到75%。

  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群體規模發展壯大,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貢獻也不斷提高。2019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除了工業總産值、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大幅增長外,還上繳稅收25.5億元,吸納就業人數近5萬人,同比分別增長33%和26%,遠高於規上企業同期增長水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下游企業對氨綸長絲的需求量激增。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有限公司緊急調配生産原材料,全力以赴穩定生産,4條聚合生産線、16條紡絲生産線滿負荷運作,其中1條專門製造口罩耳帶專用氨綸。在450余人“人停機不停”分班分組連續生産下,氨綸絲單日産能達66噸,全力保障了防護物資製造的原材料供應,並主動向重點疫區捐贈N95口罩1萬隻。

  兩百餘家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撐起了寧夏區域創新發展的脊梁。(記者 王迎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