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天津演繹“硬核”故事
文丨特約觀察員 于平
“中國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驅動力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舉辦世界智能大會,旨在為世界智能科技領域搭建一個交流合作、共贏共享的平臺。希望大家圍繞‘智能新時代:進展、策略和機遇’的主題,深化交流、增進共識、加強合作,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國家主席習近平致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的賀信,為推動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天津將以更前衛的理念、更開放的胸襟,擁抱智能新時代,創造智能新生活,加強與世界各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加快建設“天津智港”。
讓智能科技與公眾更近
這場全球智能產業的巔峰盛會,天津已連續舉辦三屆。一路走來,世界智能大會的品質和水平穩步提升,大會不僅為智慧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也順應著世界智能科技產業的潮流。
月16日至19日在天津舉行的本屆世界智能大會,有著諸多奪人眼球的亮點。其中包括:主辦單位和支持單位越來越多。此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成為主辦方之一,使得主辦單位已達到9家。行業大咖雲集,國際嘉賓也逾1200人,會議的行業權威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鞏固。
“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馴。”大會的主題從第一屆的“邁向大智能時代”,到第二屆的“智能時代:新進展、新趨勢、新舉措”到本屆的“智能新時代:進展、策略和機遇”,主題的變遷凸顯了大會更加成熟和務實的理念,從關注和展現世界前沿科技新成果到推動技術變革、行業變革,為智能產業全球高端合作穿針引線。
本屆世界智能大會不僅精心打造會議和展覽的這一“主菜”,還推出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中國(天津)工業APP創新應用大賽的賽事,機器人互動、智慧城市體驗場景、自動駕駛汽車試乘,讓大會更為趣味,更為鮮活,滿足了公眾近距離接觸、感受智能科技的渴望。
本屆世界智能大會討論的議題也更為深入和廣泛,大會分論壇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板塊、人工智能與科技創新板塊、數據智能化與應用板塊、數字經濟賦能板塊、智能制造與產業融合板塊、智慧生活與民生板塊,共計35場次。議題內容之豐富和場次安排之密集,遠超歷屆會議。
天津“智造”的品牌顯現
“變亦變,不變亦變。變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己……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面對變革的時代,與天津淵源深厚的梁啟超的這番話,言猶在耳。
如果說,工業革命是以機器替代了人類體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生產力,那麼放眼將來,智能科技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類的腦力,釋放人類技術和工具的潛能,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不斷增長的需求。
也正因此,盡管近幾年世界經濟風雲變幻,產業興衰起起伏伏,但智能科技始終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關鍵詞。一場以智能為主題的奧林匹克經濟競賽,正在各個國家之間上演。每個國家都期望搭上智能科技的快車,領跑新一輪科技革命。誰把握住了智能科技,誰就把握住了未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共識。
在這場全球智能科技產業競賽中,天津無疑是一個積極的前行者。近年以來,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的崛起有目共睹。人臉識別、水下智能機器人、視覺防火係統、無人機、全景多目智能攝像機、妙手微創手術輔助機器人、國產64核高端芯片……天津“智造”的品牌效應逐步顯現,不斷涌現的智能科技“殺手锏”產品,或刷新世界紀錄或填補國內空白,一次次吸引了輿論的眼球。
天津有著國內完善的智能科技產業鏈,包括人工智能領域的自主可控信息、智能安防、大數據、先進通訊、智能網聯車、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這些奠定了天津獨步天下的產業優勢,讓智能科技成為天津又一城市名片。
“天津故事”,讓事實說話
智能科技產業,給天津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使得這個傳統工業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天津,正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城市,演繹出智能時代的“天津故事”。
統計數據顯示,在天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智能制造業企業的佔比接近20%,其增加值佔比接近30%。新能源汽車、平衡車、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服務機器人等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分別增長22.7倍、84.2%、70.9%、47.2%。根據天津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300億元。毫無疑問,智能科技產業對于天津,乃至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在先進的產業形態和巨大的規模效益之外,自主、安全、可靠,也成為天津的智能科技產業一大優勢。銀河超算、麒麟、飛騰、曙光等高端產品在全國領先,“銀河麒麟”操作係統先後為“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長徵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提供服務、自主安全激光打印機問世。天津的這些創新成果,極大提升了國家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並使得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實現了換道超車。
智能科技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是人才密集型產業,是“硬科學”和“軟科學”交互發展的產業。這就注定了培育和發展智能科技產業,遠比傳統產業發展更為復雜、困難。那麼,在這場強手如林的智能科技競賽中,天津何以能引領風騷?
這背後,是天津對于智能科技產業的積極布局,縝密規劃,細心培育,強力保障,從軟件、硬件到服務,實現最優化配置,從而為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創造了一片陽光沃土。
對于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天津給予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首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天津就宣布設立300億元智能科技產業基金。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天津再次出臺100億元智能制造財政專項資金和千億級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這些資金大大加快了智能科技的研發,支持了大批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打造了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為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天津市建立了由214名專家組成的智能制造項目專家庫,公開、公平、公正評審,對相關資金嚴格把關。
在大力給予資金支持的同時,天津還不拘一格廣攬英才。
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天津市出臺了“海河英才”計劃,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截至目前“海河英才”引進各類人才15.6萬人。其中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約佔引才總量的18%;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24人。除了重視戰略新型人才引進之外,天津還將推出“海河工匠”行動,圍繞產業發展,引進大量高熟練度技術人才。
天津十分注重智能科技產業研發平臺的建設,在政策鼓勵支持下,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天津智能航空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等一批智能科技產業研發平臺涌現,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到6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累計達到609家。
對于智能科技的企業的政策扶持,天津沒有實行“一刀切”,而是精準發力,構建了一套分級分類的扶持體係。通過遴選,把智能科技企業分為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雛鷹”企業,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的“瞪羚”企業,和具有引領力和示范性的“科技領軍(培育)”企業,對于這些企業精準施策,分類扶持。
針對天津智能科技產業鏈內部缺乏銜接、主要節點規模偏小、關鍵技術有待突破、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不足,天津還實施“有機串鏈”“扶優育強”“補短拉長”“平臺搭建”“引智引企”“產業聚集”等六項工程,推動智能科技產業鏈形成有機鏈條,促進產業聚集發展,構造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體係。
數字經濟,法治先行
發展數字經濟,天津不僅強調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更注重法治的規范和保障。這方面,天津的大數據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大數據產業作為智能科技產業的代表,最近幾年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但是在發展的歷程中,大數據產業也愈來愈遭遇困境和挑戰。如大數據“孤島”的問題,許多政府部門有著自己的信息化管理係統,掌握大量價值無可估量的大數據,但是這些不僅沒能向社會開放,甚至連一些部門信息互聯互通,至今還是個問題。
大數據還攸關公眾隱私,大數據時代,公民隱私泄露事件屢屢發生,如何妥善處理信息自由流動與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之間的關係,實現大數據發展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平衡,也是一大挑戰。
為此,天津市人大于2018年12月14日通過《天津市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條例》。針對政務數據“孤島”的困境,該條例明確規定,政務數據屬于無條件共享的,數據提供單位應當提供給所有政務部門共享使用,數據使用單位可以通過共享平臺查找、獲取。推進政務數據集中向社會開放,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就業、社保、教育、環境、氣象、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務數據向社會開放。
為確保數據開放的同時,保護公眾隱私,條例也完善了相關追責條款。
這一立法全速推進了天津建設大數據的服務和應用。目前天津已建成市級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和統一開放平臺。
據悉,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已接入49個市級部門及能源集團、水務集團、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等3家公共服務機構,梳理信息資源目錄3011類,數據總量超48億條;統一開放平臺已接入34個市級部門的開放數據,包含364個數據集、103個數據接口,面向社會開放數據總量723.3萬條。
大數據立法,通過法制的規范,為天津大數據產業戰略政策落地保駕護航,標志著天津大數據發展步入一個新階段。這樣的立法背後,體現出天津先行先試、銳意改革創新的思路。天津為大數據立法探路,不僅為未來全國的大數據立法提供寶貴經驗,也為服務大數據發展的國家戰略,作出重大貢獻。
數字經濟,不再畫地為牢
在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上,天津沒有畫地為牢,而是讓數字經濟主動對接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招商局集團、工商銀行、清華大學等其他投資主體共同出資設立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重點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產業,加快形成高端高新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的投資布局。
天津一直支持雄安新區利用世界智能大會等平臺,搭建對外務實合作橋梁。探索三地共建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中心或協同創新中心,聯合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科技成果跨區域孵化、轉移轉化與推廣應用。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堪稱京津冀智能產業合作的典范,該科技園由京津兩地攜手共建,由濱海新區政府和中關村管委會共同制定的《關于支持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發展的若幹措施》作為行動指南,統一協調各部門,大刀闊斧破除體制機制藩籬。成立僅僅兩年多,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就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注冊企業940余家,其中來自北京的企業超過240家,注冊資金約104億元。
京津冀,作為我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創新成果最豐富的區域之一,這為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據“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報告,京津冀以80.6的得分位列三大經濟圈首位,長三角以60.7分位列第二,珠三角以45.6分位列第三。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顯然,正是京津冀的通力協作,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才使得京津冀智能產業成為國內標桿。
產業競賽,需更快更高更強
以建設智能科技發展高地的決心和智慧,潛心蓄力,引水松土,呵護培育,天津一係列法律政策組合拳,既為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的大環境,也保障發揮了企業自身的自由和活力。這使得天津在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生態圈和產業鏈,讓天津成為智能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也要看到的是,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全球智能科技仍處于“嬰兒期”,換而言之,這是一個高速發展、快速變化的產業。天津要想保持領先優勢,必須樹立危機意識,在“你追我趕”的全球智能產業競賽中,做到更快、更高、更強。
事實上,天津一直在努力這麼做。天津在智能產業的發展上,一直對標先進國家和城市,例如瞄準國際最新技術趨勢,精準引進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力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冠軍企業來天津發展等等。
“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如今,新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新徵程的道路已經開辟。未來,天津需要再接再厲,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助推天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許多發達國家,對于智能產業的發展,除了聚焦于生產端之外,同樣注重需求端,即通過擴大社會需求拉動人工智能發展。以日本為例,在老齡化社會健康及護理方面,對智能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方面有著大量市場需求,日本發展人工智能是以剛性社會需求為帶動,以服務機器人等硬件作為突破口,帶動相關人工智能技術突破。這使得日本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類似的思路,或同樣可以運用到天津智能產業的發展上,通過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推動服務業的智能化改造,以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為導向,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發展實用型智能科技,如此既開拓了智能科技的市場,也使得民眾生活因智能而更便利。
世界智能大會,以會興業、以會引才、以會聚財,這是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的一大助力。今年的盛會,引來各方無數的點讚。智能科技產的發展,未來天津需要不斷優化制度環境,夯基壘臺、補齊短板,通過政策持續發力,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如此,天津在全球智能科技革命中的地位,自然能不斷鞏固。
智慧之光照亮天津未來之路,在撲面而來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智能產業的“天津故事”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演繹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