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院長蔣立虹代表注意到,當前鄉村醫師隊伍建設發展,與國家關於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農村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較城市偏少,特別是兒科、急診科、産科等崗位醫師緊缺。加強基層醫師隊伍建設,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關鍵一環。
蔣立虹代表建議,要進一步提高鄉村醫務人員社會地位,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學習提升機會,不斷提升鄉村醫師人員待遇,讓優秀人才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同時,通過人、財、物一體化管理,便於醫療資源統籌使用。切實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進而推動分級診療制度落到實處。
臺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會主委江利平委員説,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建設不斷加快,全國已有超過581萬因病致貧返貧貧困戶實現脫貧,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仍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江利平委員建議,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健康扶貧的相關政策,對“保基本、兜底線”作出具體規定,按病種分類制定健康扶貧政策,合理界定健康扶貧相關方的責任義務,使健康扶貧政策更加精準公平有效。此外,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可以通過培養人才和完善機制來提高。
江利平委員表示,人才匱乏是制約健康扶貧的關鍵,要大力開展村醫培養工程,加強委託培養、定向培養鄉村醫生工作,積極開展全科醫生“3+2”培養;要加強基層醫療提升工程,切實加強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完善“向基層傾斜”的人才政策機制。同時,實行基層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將村衛生室作為鄉鎮衛生院派駐機構,“鄉村一體,同制同管”。
會 外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周佳談道,目前縣鄉村級衛生服務能力和水準距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尚有差距,群眾日益增長的保健需求與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仍顯突出。“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硬體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資訊化建設是重要支撐。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成為制約農村基層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瓶頸’,逐步解決村醫的養老保障問題,是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重點。”
“從組織村裏的老人定期體檢到兒童免疫檢查,從慢性病人的隨訪到健康教育材料的發放,鄉村醫生直接面對的是村裏的老百姓。他們對疾病和醫療保健的認識有限,需要我們不斷普及相關知識。”雲南麗江市古城區金山村村醫張志堅説,這幾年村衛生室建設得更好了,村醫數量和品質都得到提高,希望將來能夠更加優化鄉村醫生結構,真正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過去村衛生室和洛黨衛生院只能開展預防和基礎的診療,村民看病大多到縣、市醫院。”雲南臨滄市鳳慶縣洛黨村村醫楊志萍從事了30多年村醫工作,她深有體會地説,從2017年開始實施緊密型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改革以來,村級衛生室順利“升級”,提升了常見病、多發病的服務能力,“患者不動專家動,真正使村民們能夠在鄉村兩級就能享受到專家的服務。”
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處處長謝馨熒表示,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一方面需要聚焦慢性病、常見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依託大數據精準管理,讓群眾的小病、常見病在家門口就能夠得到診治;另一方面,推行鄉村醫生“鄉管村用”,多渠道提高鄉村醫生待遇,拓寬鄉村醫生執業發展前景,加快構建基層遠端醫療服務體系,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遠端中心鄉鎮覆蓋面。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0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