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代購“生死劫”:沒有了代購,以後只能買高價貨?

2019-02-20 08:55: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代購者王芳最近有些迷茫。

  一間大約10平方米的地下室是她的庫房,地上散落著用來打包易碎物品的氣泡墊和膠帶,墻角處堆放著一些還沒有折疊成形的紙箱,數排貨架上面只剩下幾件化粧品。據王芳描述,貨物多的時候,架子上都擺不下,這個地下室連墻角都鋪得滿滿的,人進來只能踮著腳走。

  自2018年12月29日發完最後一批貨物後,王芳已經十幾天沒有來過這間地下室了,這也是她自2013年做代購以來,休息最長的一段時間。在她的代購微信上,未讀資訊已經累計上百條。

  “以前不管是吃飯、工作、逛街,只要有微信我都是第一時間回復,生怕誤過一筆生意。現在很久才會瞄一眼手機,因為看了也沒用。”王芳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説,“其實有一點後悔,年前應該多飛兩趟囤貨。其實最近也在猶豫,要不要再做幾筆。”

  利潤大幅縮減,誰還做代購? 

  一切源於2018年8月31日頒布的《電子商務法》,其中明確規定,2019年1月1日以後通過網際網路等資訊網路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並繳納稅務。也就是説,新年伊始,曾經活躍在朋友圈的代購必須登記並繳納稅務,才能合法進行買賣活動。

  對於這些代購來説,成為一名合法代購,不僅意味著要統一登記管理並繳納營業稅額,更意味著他們的利潤主要來源——國內外同樣商品因進口稅率不同造成的價差,從此消失殆盡。“一旦合法合規,難道我們還可以繼續在微信上售賣並沒有經過正規海關報稅程式的貨品嗎?利潤都沒有了,誰還做代購?”王芳無奈地説。

  以代購中常見的某品牌精華液為例,國內專櫃售價為760元/50ml,國外銷售價格價格是610元/ml。如果走正常清關模式,完稅後的價格是804元(包括5%的進口關稅、15%的消費稅和17%的增值稅,假設在每年2.6萬元限額內按70%繳納消費稅與增值稅)。如果採取人肉代購和郵寄的方式,一旦被海關抽查到。需要繳納50%的行郵稅,代購成本為918元,遠遠超過了國內售價。也就是説,如果正常繳納稅率,那麼代購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臨近《電子商務法》開始執行的日子裏,往日裏活躍在朋友圈的代購們開始各辟蹊徑。有人開始瘋狂出國,一個月裏飛遍韓國、日本、泰國,想在最後的日子裏大撈一筆之後收手;也有人開始特價清倉,計劃在春節前出清所有未賣出的貨品,以免砸在手裏。與此同時,代購們開始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裏瘋狂轉發:“微信開始封號,未來一個月,一律不許在微信中詢問價格,大家請使用語音,jiage,多少米來溝通,謝謝合作。政策收緊,代購艱難,且買且珍惜。”

  這不是代購群體中第一次出現類似的資訊。在王芳做代購的幾年中,每隔幾個月都會出現類似的資訊,例如國家要整頓微商,或者海關抽查加嚴之類的。在她看來,過去幾次所謂的“內部消息”總有幾分“狼來了”的意味,更多是為了促使顧客下單。但是這一次王芳知道,代購的好日子是真的要結束了。

  “我在內褲裏藏了六塊表” 

  飛一次韓國大約需要三四天,帶回國的貨品順利的話可以在兩周左右出清,一趟下來的純利潤可以達到五六萬,在外人看來,代購這筆生意無疑是暴利的。但在王芳來看,這些錢都是她辛辛苦苦賺到的“血汗錢”。

  每次出國,為盡可能地省下成本,王芳預訂的都是晚出早歸的“紅眼航空”。晚上10點起飛的飛機,提前6個小時王芳就已經抵達機場,她要先在日上免稅店完成一部分採購目標。深夜抵達首爾之後,王芳首先選擇前往半夜才營業的東大門商圈。接下來的三四個小時裏,王芳通過自己的判斷來選擇能夠衝擊銷量的衣服和飾品,詢價並盡可能在店主不注意的空隙拍照。必要的時候,她會提前購買一些衣服到酒店,拍攝試穿效果,再將編輯好的照片和文字發送朋友圈。時間允許的話,王芳會在酒店休息幾個小時,接著前往首爾市區的免稅店進行另一輪掃貨和直播。

  在王芳的朋友圈裏,經常可以看到“包裝全拆,特殊情況請加500包裝費”的字樣。據王芳介紹,包裝太佔地,尤其是一些手錶的盒子,一個就可能有一公斤重,而且很容易被海關查到。每次回國的貨品被王芳分成郵寄和人肉兩種途徑。“衣服飾品什麼的,就直接從東大門打包寄走,那裏一到晚上就聚集了很多物流公司,還負責幫你清關。化粧品和奢侈品這些稅率高的,主要靠人肉帶回去。”王芳表示。

  每次回國過關,對於王芳來説都是一次提心吊膽的體驗。關口安檢的X光機一般只過大件行李,手提並不需要過檢,她把單價更高的商品都塞到了自己隨身的背包和衣服口袋裏。“冬天最方便,大衣口袋裏一塞就可以。夏天比較麻煩,我買了一條帶拉鏈口袋的男式平角內褲,最多的一次裏面放了6塊手錶,單價都在5萬至10萬之間。每走一步,我都覺得內褲馬上要掉下來了。”

  海關的抽檢被代購們稱之為“逃生”,在一些代購群裏經常會出現口口相傳的“逃生”經驗,譬如過關時要鎮定,假裝打手機逃避行李過檢,必要時找同行旅客塞錢幫帶行李過關。但是在王芳看來,能不能順利過關主要靠運氣。

  2018年9月28日被代購們稱為史上最慘的一天。在上海浦東機場T2航廈,海關工作人員在晚上10點左右關閉了免申報通道。這意味著所有過關旅客的行李都需要過 X 光機安檢。當晚抵達浦東機場的代購們有上百名,據當天現場流傳出來的消息説,有個男生帶了幾塊總價178萬的名錶,被海關工作人員發現後,他在海關辦公室下跪求情,還是沒能逃脫被緝私隊羈押的懲罰。

  “那天之後,我朋友圈裏的韓代都暫停了一段時間,我本來訂了國慶往返韓國的機票,最後還是退了。”王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如果真的按照50%扣稅,別説飛一次血本無歸,自己大半年的生意都白做了。

  沒有了代購,以後只能買高價貨? 

  主打奢侈品代購的劉鈺在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國家雇用了數十名留學生作為買手。她與幾個朋友一起打理微信、微博、QQ等賬號負責接單,買手們負責將訂單中的物品買齊,通過物流寄到香港,再由水客們將物品過關帶到深圳後後分寄全國。

  “資訊越來越透明,隨著國內電商品平臺和海淘的興起,做一般物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大家都知道這個東西原來多少錢。只有奢侈品不一樣。”劉鈺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隨著這些年的積累,包括她在內的多個買手都已經成為一些品牌的VIP客戶,常常有一些內購折扣。除此之外,針對一些相對熱門難買到的物品,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先渠道。如此一來,生意自然越來越好。

  在代購的圈子裏,劉鈺的代購生意儼然已經小有規模,但最近一年以來,劉鈺也感覺到代購生意已經越來越難做了。

  首先面對的壁壘是奢侈品牌對於代購們的限制。在巴黎,一些品牌已經規定憑一本護照一個月只能買一款包,部分品牌甚至會翻查你的購買記錄,同一款包半年內禁止再購買第二個。對於一些代購的熟面孔,一些店舖直接開始禁止售賣。

  海關的檢查也越來越嚴格。就在2018年7月,深圳海關開始在口岸的海關通道加裝人臉識別系統,過客過關時間、次數與退港記錄等資訊全部被抽查,15天內出入境超過一次的遊客,只被允許放行旅途必備品。這意味著水客們越來越難將東西帶出關了。

  劉鈺告訴記者,她很明白自己做的生意等同於“走私”,其實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在“走鋼絲”。“代購其實很辛苦,掃貨的時候一天下來都沒時間吃飯喝水,關鍵是提心吊膽過日子,每個人都知道一旦被抓是有可能被判刑的。”

  在她看來,即使因為電商法大家不做了,也很難杜絕代購這種行為。“有些東西國外確實是便宜,現在誰的朋友圈裏沒有幾個代購啊。就算現在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了,你也不好意思每次都拜託朋友幫你帶。我覺得代購很難被真正取代掉。”

  王芳則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代購其實促進了一些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比如澳洲的保健品、德國的濾水器等等,這些都是先通過在當地生活過的代購們了解、 推廣,才逐漸地被國人所熟知。尤其是一些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産品,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同樣會在國內産生購買需求。“比如YouTube上美粧達人常常使用的一些小眾化粧品,國內還沒有這些品牌,想要購買只能通過代購這一個途徑。”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雖然《電子商務法》已經正式施行一個月有餘,但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的“封號”並沒有真正在代購圈子裏發生。在王芳的代購群裏,熟識的幾個韓代還在繼續一週一次來回中韓的代購旅程,劉鈺的微信號還在正常刷屏、接單,持續運營。王芳告訴記者,自己打算再觀望一段時間,如果順利的話,春節前一週自己可能會考慮再飛一次韓國。

  “這次會謹慎一些,有些東西不方便的就不帶了。先看看風向吧。”王芳説。(記者 張燕)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王芳、劉鈺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