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報”看長三角四省市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華社上海2月1日電 題:産業升級加速 “加智上雲”啟動——從2018“年報”看長三角四省市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周琳、張紫赟、馬劍、陳剛
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1/4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佔全國1/3,機器人産能佔1/2,資訊服務業佔比1/3,整合電路的産業規模達到半壁江山……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經濟“年報”,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晴雨錶”。在2018“成績單”裏,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蓬勃增長,正成為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新引擎”。
年報“新詞”蘊含産業升級加速
在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年報中,常常會找到一些走在技術最前沿、産業最前端的“新詞”。而這些新詞,正是長三角地區加速産業轉型升級的最佳注腳。
對於上海而言,年報新詞應是“經濟密度”。傳統産業改造和落後産能調整淘汰深入推進,上海市産業地圖發佈,特斯拉超級工廠、上汽大眾 MEB工廠、積塔半導體生産線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開工建設,一批人工智慧龍頭企業和創新項目落戶……2018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製造業部分産值增速快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在電子資訊、汽車等行業重大項目拉動下增長17.7%,增幅創近十年新高。
浙江“年報”中的新詞,當屬“數字經濟”。2018年,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5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杭州近年來深耕新産業,數字經濟對該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
江蘇“年報”中,最亮眼的新詞是“新産業新業態”。2018年江蘇城市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3D列印設備、智慧電視産量分別增長107.1%、139.9%、51.4%和36.4%;商務服務業、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收入分別增長7.9%、13.7%和41.6%。
安徽“年報”新詞是“智慧落地”。在安徽聲谷,小到AI翻譯棒、“能聽會説”的滑鼠、大到智慧鋼琴、教育機器人,130多款人工智慧軟硬體産品走進市場。2018年,安徽實現電子電腦整機增長28.3%,工業機器人增長18.3%,新能源汽車增長1倍。
“加智上雲”賦能傳統産業
臨近年關,走進全國首個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産業基地——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聲谷,所見之處依然是一幅忙碌景象。“目前訂單已經排到3月份,2019年營業額可以翻倍。”合肥星空物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廬説,該公司生産的人工智慧翻譯棒“小豹”預計2018年營業額達到2000余萬元。
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5G等“新引擎”的啟動,正在讓長三角地區的傳統産業找到新的發展動力,“雲上長三角”和“智慧長三角”兩翼齊飛。以安徽的數據為例,2018年1-11月規模以上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1.1%。
中策橡膠集團董事長沈金榮介紹,中策橡膠引入阿裏雲ET工業大腦後,尋找出不同膠種最優化配置的製造過程參數,大幅降低了密煉能耗和次品率,橡膠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至5%。
在上海,依託大國企、大平臺集中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匯聚産業鏈上下游數據;在浙江,阿裏雲預計到2025年將連接2億台工業設備,服務工業企業30萬家;在江蘇,超過60萬台工程機械裝備通過徐工集團的漢雲平臺“登雲上網”;在安徽宣城,“萬家企業上雲”計劃啟動……
浙江省統計局發佈的報告顯示,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産業改造提升這一特徵較為明顯。2018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中,17大傳統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0%,利潤增長7.2%,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9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增長貢獻率達83%。
一體化拓展區域合作“新空間”
2018年11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片創新的熱土,正在成為區域協同創新、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試驗田”。
從産業發展到監管協同,從民生工程到生態保護,2018年長三角地區同頻奔跑:共同編制實施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新一代通信技術、電網、交通等領域的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實施跨區域信用聯合懲戒、環境保護聯防聯控等一批重大專項行動,推動區域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民生檔案異地查詢等民生工程建設……
當前,儘管長三角地區公共服務一體化取得一定進展,但離建設數字長三角、實現國家的戰略定位還有一定距離,協同發展還需更多制度創新。上海市人大代表、優刻得創始人季昕華表示,建設長三角數據共用平臺支撐産業升級轉型,應該成為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
“長三角可以率先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涉企事項全面線上辦理,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持續走在前列。”浙江省政協委員、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説。
上海的“一網通辦”,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安徽的“24小時不打烊”。長三角正以最優營商環境、最高政府效能,為高品質發展保駕、為探路新動能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