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發展數字經濟 培育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2019-01-30 15:5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胡樹祥 韓建旭

  在致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各國利益更加緊密相連”。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此過程中,迫切需要網路資訊技術和産業的創新驅動。因此,必須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契機,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在河北石家莊舉行的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參會嘉賓與展會上的機器人産品互動。新華社發

   1.數字經濟大有作為

  當今世界,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促使數字資訊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數字經濟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世界主要國家逐漸認識到數字經濟帶來的巨大機會,紛紛把網路資訊技術作為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重點,作為謀求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方向,一些大型跨國企業也在戰略層面推進企業的數字化升級。世界正在進入以資訊産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面對數字經濟領域激烈的國際競爭,黨的十九大對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要有新動力,數字經濟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近年來,由於我國積極佈局資訊技術,推動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借助國內龐大的市場體量和網民數量,數字經濟發展規模迅速擴張,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已處於全球領先水準。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愈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測算,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2.9%,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超過1.7億,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2.1%,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預計到2020年,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將為中國帶來超過40萬億元的總市場規模。

  在浙江省諸暨市“襪藝小鎮”大唐鎮,設計人員根據電商銷售數據統計討論襪子款式。新華社發

  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數據。隨著網路資訊技術與人類生産生活的日益交匯融合,全球數據、知識的爆髮式增長和海量集聚,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數據資訊因而成為資訊社會最重要的原材料。數據具有可複製、可共用的特性,能夠無限增長和供給,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並創造社會財富。數據資訊流引領著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人才流,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數據資訊是推動我國産業優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資源。用好數據資源,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現實路徑。

  2.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是以資訊和知識的數字化為關鍵生産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為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資訊通信技術為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既包括資訊技術、數字産業,也包括資訊技術與傳統産業的融合。因此,發展數字經濟,要同時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

  加快數字産業化,就是要以資訊技術催生新産業、培育新動能。資訊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加速被社會所普及和應用,並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逐漸衍生出大量新産品、新服務,發展成為數字産業。沒有資訊技術的持續創新和轉化,數字産業是不可能獲得發展的。實現數字産業化,就是不斷促使資訊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數字技術、數字技術轉化為數字産業,推動包括電子資訊製造業、電信業、電腦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在內的資訊通信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球資訊領域,創新鏈、産業鏈、價值鏈整合能力越來越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數字技術研發的最終結果,不應只是技術報告、科研論文、實驗室樣品,而應是市場産品、技術實力和産業實力。只有將數字資訊和知識轉化為生産要素,才能不斷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數字産業鏈和産業集群,把技術優勢化作經濟和産業優勢。

  加快産業數字化,就是要以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推動傳統産業實現新發展。資訊技術的應用,能夠賦予傳統産業新的動能。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升級和改造的過程,就是産業的數字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能夠發揮網路資訊技術在産業升級、産品開發、服務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促使傳統産業不斷實現數字化轉型。資訊技術能夠引領農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促進産銷的精準對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在資訊技術的驅動下,工業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更好地了解用戶、洞悉市場,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促使生産、經營、管理更加智慧、便捷和高效;資訊技術還浸入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網上購物、移動支付、共用單車、遠端教育等新的生活方式成為時尚。發揮好資訊技術對於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創新引擎作用,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服務業現代化的整體水準。

  3.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必須找準著力點,努力突破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擴大國內資訊消費需求、打造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在創新引領、中高端消費、共用經濟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我國數字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要突破網路核心技術,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會在技術標準制定、産業發展等方面受制於人,難以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此,必須全面加快網路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集中攻關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行動通訊、量子通信、核心晶片、作業系統等重大前沿技術,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高速、移動、安全的支撐。我國資訊技術産業體系基礎較好,關鍵要加強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同時,不斷改革完善網路資訊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推進産學研用有機結合,形成科技創新和産業應用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

  要擴大國內的資訊消費,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巨大市場應用規模優勢”。近年來,我國網路資訊設施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品質和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網際網路在城鄉、區域、行業間發展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眾的資訊消費。因此,必須著眼于擴大國內資訊消費市場,加快資訊化服務普惠進程,推動網路資訊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深度運用。要大力實施“寬頻中國”戰略,進一步加強網路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水準,形成適應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設施體系。積極設計和生産符合市場預期和網民需求的産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不斷提升網民的資訊消費水準。

  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打造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奈米技術、量子電腦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是亞太乃至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牢牢把握創新發展時代潮流,全面平衡落實《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路線圖》,釋放數字經濟增長潛能。同時,我們應該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增強數字經濟可及性,消弭數字鴻溝,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成員共用數字經濟發展成果,讓亞太地區人民搭上數字經濟發展快車”。為此,要鼓勵和支援我國企業走出去,利用自身優勢和豐富經驗,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立資訊示範區,更多打造符合國家需要的數字資訊産品和配套服務。在技術交流、數據共用、市場貿易、資訊消費等方面,搭建更多共建共用共贏的新平臺,培育更多利益契合點和經濟增長點,為世界經濟注入強大新動能。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30日 06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