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蘋果跌掉12個鴻海市值 臺灣電子業面臨重要變局

2019-01-10 16: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蘋果縮減三款新iPhone的生産計劃。(臺灣《聯合報》資料照)(路透)

  台灣網110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去年1115日那天,工作出乎預料之外的輕鬆,我們照主管吩咐做一些清潔打掃的工作,掃完後大家沒事做,開始打屁聊天。”今年26歲的余承峰,在去年11月才通過臺灣人力派遣公司進入臺灣嘉聯益觀音廠擔任機臺操作員。他回憶當時情況説:“有同事説,慘了,公司被蘋果抽了很多訂單,我心裏面頓時升起一股不祥預感……”

  當天傍晚,就在快要下班之際,余承峰與數百名觀音廠作業員被召集在一起,主管對他們宣佈:“以下被念到名字的人,明天開始放無限期無薪假,不用進公司了!”

  蘋果抽單、供應鏈哀號

  臺積電、鴻海、大立光成受災戶

  從去年10月,蘋果新iPhone正式開賣以來,就陸續傳出銷售不佳,開始對臺灣供應鏈砍單的傳言。嘉聯益只是冰山一角,去年11月,鴻海內部一份“精簡10萬人力”的文件經媒體披露,iPhone新機賣不好更被指為元兇。

  蘋果打噴嚏,臺灣電子産業可能要重感冒。綜觀臺灣市值前三大的高科技公司:臺積電、鴻海與大立光,皆是與蘋果業務往來密切的“蘋概股”。因此,蘋果出現17年來罕見的調降財測動作,臺灣産業界、投資界、乃至對蘋果産品躍躍欲試的大眾,莫不高度關注。

  單從股價的表現來看,蘋果未來的確讓人心慌慌。去年10月初,挾著iPhone新機上市的期待效應,加上當時美國股市牛氣沖天,蘋果股價衝上了232美元的歷史新高,更創了美國史上第一家市值突破1兆美元的輝煌紀錄。

  但隨著iPhone新機銷售不佳消息在各大通路傳出,股價又仿佛溜滑梯般地暴跌。以今年13日的142美元收盤價估算,從去年10月初以來,短短130天內,蘋果距歷史最高點股價重挫39%,市值蒸發了4500億美元,約為跌掉“2個臺積電”,抑或“12個鴻海”。

  全球手機與PC(個人電腦)成長進入高原期,蘋果獲利成長亦呈現停滯,是不爭的事實。

  “金蘋果”變“爛蘋果”?

  換機需求少,得靠服務增加營收

  企圖衝破業績成長動能停滯的瓶頸,蘋果把希望寄託在服務收入之上,這是指App下載、音樂下載、iCloud雲端服務等。目前蘋果各項服務的總訂閱使用者,已經突破3億人大關。目前服務收入每季進帳已達108億美元,佔蘋果每季營收約12.8%。

  摩根大通證券蘋果分析師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他給iPhoneiPadiMac等硬體創造獲利的本益比是11倍,給服務收入創造獲利的本益比卻達25倍。換言之,隨著服務收入估比迭有提升,蘋果目前低本益比(約12倍)可望獲得逐步平反。

  投資蘋概股思惟要轉換

  將呈現“量跌價升”的發展新趨勢

  好消息是,手機銷量成長遲滯下,消費者要求品質卻迭有增加,對“質”的要求更高,導致手機售價反而走高。IDC中國高級分析師王希指出,對消費者而言,延長手機換機週期,會強化購買“更高階手機”的消費意願。

  里昂證券建議,客戶可關注目前仍處在低滲透率的高階技術提供者,比如雙鏡頭(滲透率為47%)、3D人臉辨識(7%)、OLED螢幕(36%)、防水功能(24%)。

  蘋果調降財測的後續效應已經陸續發酵中,這意味著臺灣電子業將面臨一場重要變局,也正改變了資本市場對“蘋概股”的投資邏輯。(完)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