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回眸: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2018-12-18 16:5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我們即將走過極不平凡的2018年。

  這一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的特殊年份;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

  這一年,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中國經濟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激發增長動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全年各項宏觀調控目標預計可以較好完成,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

  保持戰略定力:宏觀經濟穩中有進

  “當前中國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持續發展,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目標沒有什麼懸念。”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

  數據最有説服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實現6.7%的增長,第三産業佔GDP比重上升至53.1%,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

  1—11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609267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升;進出口總額278777億元,同比增長11.1%,已超過去年全年外貿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1%;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9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1%,保持溫和上漲水準。

  2018年,儘管世界經濟整體保持增長,但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未消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下調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變數、挑戰和不確定性與過去比有所增加,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毛盛勇指出。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

  今年下半年以來,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但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大趨勢並未改變;經濟運作面臨風險挑戰,但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

  “按照推動高品質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政策落實力度,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毛盛勇指出。

  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效用持續發揮,減稅降負等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力度加大,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實施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提振市場信心,為經濟運作營造良好環境。中國經濟表現出強大的韌性,增長潛力充分釋放。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2018年,有一種趨勢卻十分清晰,那就是中國從各級政府到普通百姓,都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從經濟的“高速發展”轉移到“高品質發展”上。

  提高創新實力: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總長55公里的大橋氣勢如虹,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開通正是新時代中國創新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一座連接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個關稅區的大橋,不僅要完成橋體跨度上的極限挑戰,更要解決口岸設置、投融資安排、通航與錨地、中華白海豚保護等一系列全新課題。

  堅持創新引領,挖掘經濟增長動力。國産大飛機C919、北斗衛星系統、“復興號”動車組……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征途上,一個個新的跨越不斷實現。

  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發佈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最新排名是第17位,比2017年前進了5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按照全球創新指數的劃分,中國已經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序列。

  “中國排名的攀升,是中國加大投入、提高創新能力的結果,中國推動經濟基礎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産業發展,而這些産業需要通過創新來保持競爭優勢。”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總幹事高銳表示。

  在全球創新指數評估中,“創新品質”是一個頂層指標,審查的是高校水準、科學出版物和國際專利申請量。中國在“創新品質”的排名已經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中的領頭羊。

  創新驅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百姓生活。

  有這樣一組數據,凸顯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力量,也印證了國家統計局對前11個月工業數據的解讀“工業生産增速有所回落,中高端行業增勢良好”——

  今年1—11月,儘管中國汽車整體産銷量持續下滑,但是以純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的産銷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最新數據顯示,1—11月,純電動汽車産銷分別完成80.66萬輛和79.0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0.30%和55.66%。

  有這樣一個故事,證明著“數字中國”建設方面的創新成果,也印證了“市場銷售增速有所回落,網上零售佔比明顯提高”的中國新消費形態——

  一位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過去在鎮上開小賣部,一年最多掙五六萬元。今年加盟蘇寧零售雲店後,通過線下展示商品、線上銷售方式,預計全年利潤可達30萬元。兩年來,蘇寧零售雲店已在全國開了4000余家。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了2015-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5-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和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

  “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解讀數據時指出。

  激發市場活力: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今年以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吹響了進軍號角,一系列新的重大開放舉措陸續宣佈。

  個稅改革實施首月減稅316億元,工薪階層和民營企業普遍受益;政務服務“一站式”辦理、“網際網路+醫保”等新舉措大範圍推廣;自貿區53項切口小、見效快的工作措施出臺……今年以來,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大幕全面開啟,“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速,減稅降費支援實體經濟,加快落實負面清單制度,中國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蹄疾步穩。

  大幅降低1449種日用消費品、1585種工業品等商品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稅率分別降到13.8%和6%,實現進口抗癌藥全部零關稅。中國關稅總水準降到7.5%,超出了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也低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發佈外商投資準入新的負面清單,在金融、汽車、飛機、船舶等領域進一步開放……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營商環境,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激發著市場活力,收穫著豐厚的回報: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同比驟降41%的背景下,中國引資實現逆勢增長,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今年前11個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4703家,同比增長77.5%,實際使用外資7932.7億元,基本保持平穩。

  世界銀行發佈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指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從第78位躍升至第46位,首次進入世界前50位,成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在過去一年裏,中國在為中小企業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取得快速進展,從而使中國進入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這體現出中國政府對培育創新和私營企業的高度重視。”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表示。

  專家預言,明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複雜性增強,經濟運作面臨的變數和挑戰更多。我國將用改革開放的確定性有效對衝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步伐將更加堅定。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8日 01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