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顯成效

2018-12-18 15:4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顯成效

  開欄的話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舉措紮實推進,各項宏觀調控目標可以較好完成。即日起,本報推出“經濟聚焦·年度觀察”專欄,總結分析2018年經濟成就,展望2019年經濟形勢,敬請關注。

  無效産能加速退出、産業結構明顯改善、內生動力不斷積聚……今年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各項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為邁向高品質發展夯實了基礎。

  今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對宏觀經濟運作的優化提升,表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關鍵在於抓住處置“僵屍企業”的牛鼻子,推動化解過剩産能。

  “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注重精準施策、好壞分流、有保有壓和區別對待,選擇對的路徑和時機,實施結構性去杠桿。”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經濟運作調節局局長趙辰昕表示,隨著去産能深入推進和“僵屍企業”加速出清,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機制正逐漸形成,供需結構更趨協調平衡。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得益於優質産能對落後産能的取代,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産量同比分別增長1.19%、6.07%和7.21%;經過持續3年的努力,煤炭行業産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優質産能佔比進一步提升並穩步釋放,大型現代化煤礦已成為全國煤炭生産的主體,行業供給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

  該淘汰的果斷淘汰,該退出的徹底退出,只有堅決做好“破”,才能為優質新産能騰挪出發展的資源和空間。總體看,隨著處置“僵屍企業”等工作深入推進,無效和低端供給切實減少,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産能利用率回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工業産能利用率達76.6%,産能過剩局面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企業的經營狀況逐步好轉,經濟運作穩定性顯著增強。

  俗話説“不破不立”,只有通過有效的“破”,才能實現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立”,才能為經濟穩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3%,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5.5個和2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呈逐年加速之勢。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顯示,2015年至2017年該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和34.1%。

  “經濟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説。

  一方面,隨著智慧終端、移動互聯等普及應用,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路經濟、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另一方面,“雙創”等深入開展,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穩定增長,大大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新動能不僅來自市場增量,也來自現有存量,傳統企業加快在創新發展中提質增效,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今年初,我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性國家戰略在山東落地,河北、天津等傳統産業佔比較大的省份也在加快轉型步伐。

  12月13日,財政部公佈的最新一期財政收支“賬本”顯示,11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75億元,同比下降5.4%。這是全國財政收入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且降幅有所擴大。

  專家表示,11月份稅收收入同比降幅的擴大,表明我國減稅降費取得了明顯成效,顯示出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信心提振的趨勢。

  清理規範運輸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進一步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延續企業“五險一金”繳存比例……今年以來,一系列著眼于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陸續出臺,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2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25元。據測算,全年預計可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1.1萬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仍是一項難度大、影響廣、挑戰性強的系統工程,未來降成本任務依然繁重。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注重中長期目標確立和長效機制建設,把降成本與産業轉型升級、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品質為重點,持續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