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鐵工人看“中國名片”:智慧化前景 未來可期

2018-11-30 09:0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話變遷)高鐵工人看“中國名片”:40年變化翻天覆地,未來智慧化可期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電 (張文絞)中國鐵路建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中國高鐵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響亮名片。在29日北京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改革開放與中國高鐵發展”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來自中國高鐵一線的5位工作者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高鐵發展歷程,以及未來高鐵發展前景。

  變化翻天覆地 成就令人驚喜

  過去40年,中國高鐵從無到有,發展迅速。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列舉了一個數字,截至目前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經突破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66%,是世界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運營場景最豐富、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另外,中國已經具備了全套完備的技術體系,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性轉變。

  對於中國高鐵的發展,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機務段高鐵司機、首席技師陳承儀感受深刻。他回憶,以前蒸汽機車的環境非常惡劣,有句順口溜形容鐵路司機“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撿炭的,仔細一看是機務段的”;後來發展到內燃機車,司機室雖然沒有煤灰,但噪音大、油污多,工作服經常臟兮兮、油膩膩;現在是高鐵時代,司機室寬敞、明亮,司機們穿西服、打領帶,在移動的“辦公室”駕駛列車。他感慨,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運車間業務指導張潤秋每天主要的工作是確保旅客在車站的出行平安有序,高鐵發展給她最大的感受是“服務之變”。首先,越來越多的旅客選擇高鐵出行,以京津城際高鐵為例,2008年日均發送旅客約4.9萬人,2018年上半年日均發送旅客約8.2萬人,説明高鐵成為更多旅客出行的首選。其次,運輸服務發生了變化,從紙質車票到電子車票,從普通綠皮火車到現在的復興號列車,從人工檢票到自助身份證刷臉識別進站,從售票處排長隊購票到網際網路購票,從原來火車上推車賣貨到現在實現網上訂餐,“40年前不敢想的都實現了”。

  暢想高鐵未來 智慧化前景可期

  2008年京津高鐵開通,標誌中國鐵路邁入高鐵時代,相繼形成“四縱四橫”高鐵網,中國成為全球唯一高鐵成網運作的國家。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鐵路線路維護技術專家工作室首席導師呂關仁認為,未來中國將會率先建成世界上最現代的高鐵網路。

  呂關仁描繪了一個場景,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從茫茫雪山到天涯海角,更多的復興號列車將穿越城市鄉村,跨越田野阡陌,相鄰大中城市1至4小時到達,城市群半小時至2小時到達。“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快速,“公交化”的便捷,中國高鐵將成為更多人出行的首選。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動車組機械師董宏濤的工作有一個特點是“黑白顛倒”。他説,每天晚上人們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動車檢修庫還是燈火通明、一片繁忙的景象,希望未來動車檢修工作能夠實現自動化,逐步減少人力和勞動強度,使中國動車組檢修更智慧化、現代化以及高效。

  在張潤秋眼中,未來高鐵應該是智慧化、數字化和資訊化的完美結合。“旅客來到車站,智慧機器人可以為旅客提供全程進站引導,如果旅客在車站遇到困難需要求助,直接點擊求助按鈕,後臺自動選派一位智慧機器人來到旅客身邊,開啟困難解答模式。”

  展望高鐵未來,趙紅衛介紹了動車組發展的三個方向。第一是朝著系列化的方向發展,後續會研製出適應不同環境線路,不同速度等級的動車組;第二是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未來會採用更節能、可降解的材料,把污染降到最低;第三是朝著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未來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會採用智慧化的技術,包括智慧維修、智慧服務。

  趙紅衛還有一個願望,她希望未來能夠在國外坐上按照中國標準生産和研製的動車組,使中國高鐵的品牌閃耀世界。(完)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