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部分進博會展品已成今年雙十一“爆款”

2018-11-09 15: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法國歐萊雅的化粧品、丹麥樂高的新積木、義大利德龍的咖啡壺……看了一大圈進博會上的新鮮尖兒貨,消費者最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能夠買到。

  跨境電商平臺為心癢癢的消費者帶來了好消息——這個雙十一,進博會上的很多最新展品已經上架銷售,除了歐萊雅、樂高、德龍,還有紐西蘭Nature’s Beauty的Bee Kiwi牌蜂蜜産品、韓國Leaders麗得姿的面膜産品、西班牙瑪蒂德膚集團的安瓶産品,都已經是預售爆款。按照菜鳥提供的最新跨境電商物流速度,11月11日付款,很可能當天就能收到。也就是説,進博會10號剛閉幕,第二天消費者就能收到自己的寶貝啦。

  這份驚喜,在有跨境電子商務之前絕對是奢望。而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資訊化系統的建設。不同於傳統的報關單,跨境電子商務的每一份申報清單,都對應一份交易單、支付單和物流單。同時區別以企業為單元的報關單,申報清單以個人消費者為單元,高頻次、碎片化的交易使得申報清單的數量遠大於傳統報關單,數據的交互量呈現指數上升,對海關係統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2014年雙十一,天貓國際幾十萬單成交量,但有的訂單到十二月底還沒送到。但是到了2017年,千萬訂單只用了一天就審單完成。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迅速增量,海關注重“機器換人”,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迭代開發的資訊化建設策略,強化海關資訊化管理系統、物流監控系統及大數據分析系統的研發運用,資訊的處理能力也越來越強,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力也越來越強。

  11月7日,在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下沙園區海關監管區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見到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監管科科員秦途捷。下沙園區是我國主要的跨境電商集中區域,集中了天貓國際、網易考拉、雲集等主流平臺,所以,秦途捷説得出每一個電商的促銷節點也就不奇怪了,“6.18、雙十一、黑五、雙十二、元旦,每月25日還有天貓國際的開倉日”,比大多數網購愛好者知道得都多。

  去年雙十一,下沙園區成交430多萬單,今年雙十一預計將超過900萬單。去年,開發區海關日均放行申報清單超過10萬單,而今年日均放行申報清單數繼續增長至14.8萬單,但他們一共只有四個審單關員,如此大的單量是如何實現高效審核的呢?

  “這主要是因為2017年1月1日,全國海關啟用跨境統一版系統清單錄入功能,各個海關的清關數據統一由海關總署的系統審核,一些不合格的報關單自動過濾,另一部分系統自動放行,人工只進行風險研判後的審核。”秦途捷説,“開發區海關是代傳數據,等著總署的審核結果,再由我們傳給電商企業。這樣一來,全國所有的大數據全在海關總署沉澱,會更好地得出消費者和企業行為畫像,有效實現‘管得住,通得快’監管理念。”

  然而,雙十一大促,每秒成交數十萬筆、支付數十萬筆,極其考驗系統的穩定。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不可能像企業那樣,無限制地為高峰期投入資源。菜鳥國際技術負責人唐韌回憶説,當初,他們是帶著一整套解決方案去海關總署,商談如何改進系統。開了多少次會、在微信“作戰群”裏協調了多少個問題,他已經記不清了。“我們不斷加壓跑系統,發現有的障礙是因為部分海關電腦性能跟不上,後來都做了替換,在頻寬上也進行了緊急擴容。”

  2017年雙十一,唐韌和海關科技司的同志們一起看著成交的曲線一路上揚,緊張地等待著海關清單曲線,直到經過幾分鐘傳輸延遲後,這條曲線也同步上揚才放下心來。整個雙十一的高峰期,全國報關係統沒有出現任何卡頓,清關與成交實現了同步。

  唐韌開玩笑説,“去年我晚上11點就回家了,今年估計能更早。”

  對開發區海關和菜鳥國際物流來説,這將是個沒有新聞的雙十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創新的步伐停止了。

  今年上半年,開發區海關啟用了綜合管理信用平臺,對園區企業實行信用管理,參考資質決定通關流程。根據報關單的改單率、清單人工審單錯誤率、包裹查驗異常率、視頻監控完整程度等等,園區為企業建立了信用指數,通關時系統會自動研判,高風險的企業百分百的檢驗,高資信企業申報放行,一分鐘就能搞定。

  “我們的監管思路是海關管平臺,平臺管商家。”秦途捷説,用信用管理平臺之後,他們把更多時間用於去企業走訪調研,檢查他們能不能管得住倉庫。

  對於跨境電商來説,物流節點暢通,秒級通關,保證了他們敢放開手腳做活動,行銷火力全開也不怕卡單。“菜鳥敢承諾24小時國內必達,72小時全球必達,以及11個城市跨境電商的次日達,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此。”唐韌説,中國方案還輸出到馬來西亞,成為中國速度的最佳詮釋。

  跨境電商物流速度不斷提高,跨境網購的購物週期大大縮短,最受益的還是消費者。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即將發佈的《2018年中國進口跨境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預計2018全年將達到1.9萬億元。而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經常進行跨境網購的用戶達7500萬人,預計到2018年底用戶數量將達8800萬人。不出國門,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把全世界心儀的商品買到手,又快又好又便宜,消費者何必還要打著飛的把人民幣送到外國去花呢。

  隨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增強,居民對中高端消費品需求也持續提升,對優質的海外消費品興趣大增。關稅的逐步降低和通關便利化水準不斷提升後,進口環節的制度性成本又進一步削減,難怪各大跨境電商已經平臺盯上了進博會,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個最新最全的海外購平臺上尋找商機。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此次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下調雖然在價格上變化不大,但關稅下調的“隱含效果”值得關注:“在關稅降低的背景下,進口商品的數量會隨之增大,使更多國人認識和接觸進口商品。目前,很多國際上最新的商品都會在跨境電商中銷售,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利用降關稅的時機,一般進口貿易與跨境電商更好地分工,線上和線下可以一起做大進口商品市場的蛋糕,共同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穎)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