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製造,全球生産:貿易全球化就隱藏在你我身邊

2018-10-10 09:4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10月8日電(記者賈遠琨)你所認為的全球貿易是什麼?産品買賣,服務交易,又或者是資訊互通?其實,全球貿易更深刻地體現為全球合作。如今,小到一支牙刷,大到一輛汽車、一架飛機,從設計、研製到採購、生産都凸顯著全球合作帶來的益處。中國製造已經深深融入到全球産業鏈中。今天我們要講述的貿易全球化,就從一輛汽車説開去。

  自定義下單實現一輛汽車的“全球漂流”

  當下潮人選購汽車時,首先考慮的是,我要一輛真正屬於我自己的車,它和任何人的都不同。於是,上汽大通的年輕團隊萌生了一個個性化定制方案。無論車型還是內飾,你都可以在4S店或網路平臺上進行自定義選擇。

  動力系統選擇哪個品牌,5座還是7座,座椅選擇哪種材質,車身內飾都是什麼顏色?手拿一個平板電腦,按照操控面板指示,就可以一一下單。

  從操控系統到車內設施,供應商都來自於全球。比如,座椅布料來自於義大利,變速箱來自於德國,電動移門來自於日本,發動機艙內部分設備來自於法國……

  “設計平臺由中國企業研發,但零部件來自於全球,它其實是全球生産的産品,以滿足客戶的高端需求和個性化需要。”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採購部總監陸捷説,“全球採購提升了我們的供應能力,也增強了産品各方面性能,彌補了我們自身的短板。”

  下單完成後,後臺通過電腦系統分解數據,再將供應資訊發放給各家供應商,在物流鏈條的保證下,將全球採購的零配件、材料系統匯聚在總裝車間,一輛車最快20天就可以下線。“這改變了以往汽車生産大規模流水線作業的狀態,可以大量減少庫存。”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製造中心計劃物流部總監楊楓彬説。

  汽車的生産來自於全球,設計研發也來自於全球。智慧、互聯、新能源……這些與車相關的新技術研發正在全球範圍內同頻共振。

  今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迎來全球數十個汽車品牌,一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企業也將同時亮相,將成為汽車産品和技術的展示、推廣、交易平臺。

  産業鏈條全球轉動激發出智慧火花

  前不久,全球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開港試運作後,吸引了一家“外行”企業——微軟的目光。

  微軟距出境口生産有多遠?事實證明,完全可以實現“零距離”。微軟公司中國企業服務部副總裁王皓介紹,人工智慧及大數據運用等與當今港航經濟的發展潮流相契合,數字化將給碼頭生産和碼頭供應鏈帶來全新的變化。

  其實,不僅是汽車越來越智慧、環保,裝備製造領域都在從“製造”向“智造”邁進,其集聚的是全球智慧。全球合作正在創造著新的可能。

  中國裝備製造已經在與世界分享機會。C919大型客機的研製方——中國商飛公司探索出“主製造商-供應商”發展模式,最大限度聚集和利用全球資源,致力於打造中國民機産業的“生命共同體”。

  目前,中國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數十萬産業人員參與研製,16家跨國公司被選為機載系統供應商,16家合資企業為此成立……中國商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出自主民機研製的中國式發展路徑——舉全國之力,聚全球之智。

  霍尼韋爾作為中國商飛的重要合作夥伴,為大飛機提供飛行控制系統、機輪剎車系統、輔助動力裝置和導航系統等四大主要系統及部件。“霍尼韋爾將C919飛機的問世視為中國航空業突飛猛進發展的一個信號。”霍尼韋爾航空航太集團亞太區總裁高博安説。

  中國製造“全球生産” 深度融合創造新契機

  當前,國際貿易正發生深刻轉變,從傳統的成品貿易逐步轉向更為深刻的全球化生産。同時,資訊和通信技術變革使得遠距離溝通成本下降,生産過程可以被切割為若干環節,並在不同國家完成。

  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與國外企業攜手。“我們正在與國外企業進行人機交互新理念、新思想的探討,希望能夠把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新的産品中,也希望與國外的研發機構加強技術和人才兩個緯度的合作。”上汽集團商用車技術中心副主任謝銘詩説。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製造業企業與世界各國企業開展貿易往來,同時引進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實現産業轉型升級。

  從産品到服務,再到系統研發、企業創立,中國與世界已經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也都匯聚在了一起。作為一個創新創業的基地,上海正在孕育著全球合作的新契機。

  在上海,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的老紗廠現在已經變成了創新創業園區,科創引領使得其所在的老製造業基地上海市楊浦區悄然轉身,從這裡輸送出來的産品和服務不僅有上海氣質、中國印記,更有國際范兒。

  長陽創谷總經理奚榮慶説:“國內外的創新創業者看好中國市場來這裡發展,目前,已有300多家企業集聚在這裡,他們來自全球各地,開展的業務是全球化的。”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在上海舉行,其向世界闡明瞭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決心,將進一步分享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