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點草成金”,為秸稈找出路

2018-10-10 09:3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黑龍江農墾秋收現場,這些打包的秸稈將用於發電、造紙和供熱。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攝

  當前,全國秋糧收穫正如火如荼。農諺説“斤糧斤草”,生産1斤糧食的同時要産出1斤多秸稈。這麼多的秸稈如何處理、怎麼利用成了一道難題。此前多年,人們在秋收之後,因為秸稈無處存放,往往選擇一燒了之,這樣的露天焚燒處理方式污染環境,隱患頗多。所以,解決秸稈焚燒,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

  破解收儲運輸難題

  在華北、黃淮的主要農區,隨著農機化水準的提高,糧食收穫時,利用滅茬機直接粉碎還田的比例在快速提高,秸稈打捆機也在很多地方應用。“大家早就有秸稈還田的需求,但農機跟不上。如今,依靠村裏機收隊的滅茬機和秸稈打捆機,在收糧的同時,把秸稈還田或打捆,省了很多時間。”在河北省永清縣東麻村,村民告訴記者,一畝玉米只要支付80元,不僅能把玉米棒子收到家裏,還能同時把秸稈粉碎還田。

  記者發現,在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依然偏低,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重道遠。不少東北農民感慨,“不燒,種不了田;運走,費不少錢”。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吳興宏認為,目前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經紀人、合作社等服務組織發展滯後,導致離田難度大。與其他糧食主産省相比,東北地廣人稀,增加了離田秸稈的運輸半徑和費用,存在“有稈不收、有收無儲、有儲難運”現象。

  東北四省區糧食産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時戶均秸稈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以上。以玉米為例,東北四省區年可收集的秸稈量超過1.1億噸,佔全國玉米秸稈資源的45%,但玉米秸稈總利用率只有50%。“不誇張地説,東北地區秸稈問題解決了,全國的秸稈綜合利用水準也就上了個大臺階。”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國家自去年起實施東北秸稈治理行動,中央財政安排資金6億元,在東北60個主産縣開展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目標是到2020年,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

  從全國來看,1斤幹秸稈收購價一般僅為0.1元至0.2元。普通農戶種植規模小,來自秸稈的總收入僅為兩三百元,卻要支付人工和運費,加之茬口緊張,部分農民收集、出售秸稈的積極性不高。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畢于運認為,要扶持大氣污染重點地區和糧食主産區的秸稈收集儲運體系建設,降低收儲運輸成本,建立以秸稈利用企業和收儲組織為核心、經紀人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體系。

  從農用到多元利用

  秸稈的收儲運僅是第一步,關鍵要在利用方式上作文章。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總體上有“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大類。專家認為,要處理好農用和多元利用的關係,既要通過秸稈直接還田或飼料化利用等方式,走好農用的路子,也要因地制宜,合理引導秸稈能源化、原料化等利用方式,推動秸稈向多元利用的方向發展。

  江西定南是産糧大縣,面對巨大的秸稈量,當地延長秸稈産業鏈,在基料化、飼料化利用基礎上,把能源化利用作為重點,積極實施生物質發電工程。從去年底起,定南山立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投資7億元,分兩期投資建設佔地300畝的發電廠,以秸稈、谷殼等生物質原料發電。預計全部投産後,年處理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能力將達50萬噸。

  “不同的秸稈利用方式在秸稈的吸納量和産生的附加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平説,將秸稈用作飼料和基料的農業化利用方式,技術含量低,吸納量少,附加值小;將秸稈用於清潔化、規模化的發電、沼氣等能源化,則技術含量高,輻射範圍寬,能大幅度提高秸稈利用率。

  做強做大秸稈産業

  按照規劃,到2020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5%,比2015年增加近5個百分點。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朱立志認為,秸稈從本質上來講是農業産出物,要把秸稈當作農産品一樣看待,注重高盈利産業拉動,讓産業鏈的各環節都能充分地分享盈利,將秸稈産業做強做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現象。

  去年初,東北四省區農科院及農墾科學院組建了“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協同創新聯盟”,針對玉米秸稈深翻還田、寒區秸稈快腐等關鍵技術展開聯合攻關,推動秸稈相關産業發展。隨著協同創新探索,不少綜合利用的技術相繼成熟,業內認為,關鍵在將其産業化。要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農業迴圈經濟鏈條。

  記者了解到,現行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分散在秸稈禁燒、大氣污染治理、農機購置補貼、稅收信貸、生物質發電等方面,多是針對某一環節設立的,缺乏對全産業鏈的系統性支援,亟需在秸稈還田補貼、收儲運、加工利用等環節形成系統配套的政策體系。

  專家表示,破解秸稈難題表面在農業,但出路卻廣泛分佈在一二三産業中。所以,秸稈綜合利用要打通一二三産業,這需要更適應發展需求的産業政策支援。專家建議把秸稈利用列入戰略性新興産業來定位,在産業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