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冰上絲綢之路”開闢亞歐貿易新航道

2018-10-08 09:50: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成功首航北極航道的“天惠輪”正在日本北海道釧路港卸貨。(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 攝

  ◎北極航道可大大縮短亞洲與歐洲的航程,成為從亞洲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

  ◎到2030年,北極航道的通航期預計將由目前的4個月左右擴展到半年以上,亞洲和歐洲之間總貿易量的1/4將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輸。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冰上絲綢之路”可以為地區互聯互通帶來更多機遇。

  

  停靠在日本北海道釧路港的中國“天惠輪”,近日舉行了首次成功穿越北極航道的慶祝儀式。這是2018年中遠海運第一艘成功穿越北極航道的船舶。

  北極航道作為“冰上絲綢之路”,成為從亞洲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對促進亞洲與歐洲互聯互通將發揮重要作用。

  為一帶一路添加新元素 

  2017年7月,中俄兩國提出要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今年1月,中國政府發佈的首份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也指出,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中遠海運集團日本公司總經理譚兵表示,據預測,隨著氣候變化及科技進步,到2030年,北極航道的通航期預計將由目前的4個月左右擴展到半年以上,亞洲和歐洲之間總貿易量的1/4將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輸。“冰上絲綢之路”大大縮短了歐洲與亞洲的航程及貨物的交貨期,提高了企業的資金週轉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作用。這將不僅僅改變物流航運業,而且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貿易版圖。

  “冰上絲綢之路”為“一帶一路”添加了新元素、新動能。2013年,中遠海運“永盛輪”首航北極東北航道,成為第一艘通過北冰洋抵達歐洲的中國商船。為了更好地推進“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北極航道常態化運營,中遠海運建造了“天惠輪”等3艘冰級3.6萬噸重吊船。“天惠輪”全船裝貨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散裝貨艙容量4.2萬多立方米,為中遠海運多用途船之最。

  “冰上絲綢之路”正成為西北歐和遠東之間的海上貿易新幹線。隨著技術裝備日趨先進、貨主需求不斷增多,“冰上絲綢之路”的開發和利用將會越來越具商業價值和吸引力。

  艱辛付出成就“天惠輪”成功首航 

  去年12月29日正式入列中遠海運的“天惠輪”是現代化冰級重吊船。雖然設備先進,但是“天惠輪”大部分船員並沒有北極航行經驗。接到航次指令後,“天惠輪”對船員分三輪展開了全方位培訓,還組織了兩次船舶北極航行遇險應急培訓和演練。

  從德國埃姆登港出發的“天惠輪”7月21日抵達挪威北角正式進入北極東北航道航行,到8月3日淩晨結束破冰船引領服務恢復自主航行,晚上駛出白令海峽,半個月的時間裏,“天惠輪”每一名船員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

  7月的北極航道未完全解凍,維利基斯基海峽和德朗海峽幾乎是連成一片的冰塊,其他海域則出現諸多小型冰山。天氣變化莫測,時常出現大霧瀰漫、能見度低到連船頭都看不見的情況,給航行造成極大困難。

  一艘普通船舶只需配一名船長,“天惠輪”上卻配備了兩名船長。船長張玉田和陳碧光每天輪流12個小時堅守駕駛臺指揮航行,遇到大霧、能見度低等情況,兩人都堅守在駕駛臺上。7月26日,“天惠輪”一整天都在冰區航行,兩位船長在駕駛臺上一直堅守了20多個小時。其他3名駕駛員認真值守;5名水手24小時輪流操舵;冰區航行需要船頭瞭望時,水手長孫海濤和船員江繼洪不論白天黑夜,只要一聲令下,立即冒著嚴寒奔赴崗位,在船頭一待就是6個小時……

  “天惠輪”的設計航速是每小時14海裏,但在北極航道每小時只能航行4海裏。“天惠輪”距離破冰船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如果太遠,剛剛破完的冰又重新合上,如果太近,則有撞船危險。航行中,出現了多次因為霧氣太重致使“天惠輪”無法與破冰船保持合適距離的情況,“天惠輪”不得不聯繫破冰船讓其返回重新破冰。

  作為亞洲經過北極航道距離歐洲最近的地區,日本北海道對“冰上絲綢之路”期待滿滿。釧路市市長蝦名大也希望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釧路港能吸引更多中國船舶挂靠,共用發展機遇。

  譚兵認為,“一帶一路”為釧路港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對釧路港來説,向北,通過“冰上絲綢之路”與歐洲相連;向西,經過中國,以海鐵聯運的方式,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歐洲相通;向南,與中國華南和東南亞交匯,並由此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印度洋、非洲、紅海、地中海、西北歐聯通。

  在日中國企業協會會長王家馴表示,“冰上絲綢之路”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給釧路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本報東京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08日 22 版) 

[責任編輯:李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