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專家熱議NGO如何開展生態保護

2018-09-03 09:3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8月29日,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NGO與生態保護”分論壇在內蒙古包頭市召開。(台灣網 張亞靜 攝)

  8月29日,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NGO與生態保護”分論壇在內蒙古包頭市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慈善聯合會、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老牛基金會為支援單位。

  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環保領域的慈善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圍繞“NGO與生態保護”議題展開交流。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多邊協同治理是環境保護最優的選擇,在其中發揮非政府組織創新和橋梁紐帶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沙漠治理研究所所長李青豐結合自己40年的內蒙古草原治理經驗,作“多功能的草地及草地生態環境”主題演講,在分析草地資源價值之後,他詳細講解了草地退化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調整草地畜牧業的生産方式,要對草原有限度地利用並且合理管理。

  在創新探索方面,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圍繞瀕危野生物種的救援、環境公益訴訟、提升公眾意識教育和參加全球環境治理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重點談到了其所在機構對藍鰭金槍魚、穿山甲等動物的保護經歷,認為非政府組織和志願者在生態保護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還建議有關方面在規劃旅遊區和開發區時應給予生態更多的考量。

  如今,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溫室效應、水污染、臭氧層被破壞、極端氣候、廢棄物處理、沙漠化、表層土壤破壞、空氣污染、生物絕種等,非政府組織如何才能在生態保護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澳門綠色環境保護協會主席倫永燊表示:“非政府組織需要跟産業合作,只有依靠産業,非政府組織才能産生最大的作用。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生態環境、環保教育、慈善是環環相扣的,只有正確把握好三者的關係才能做好生態保護。生態保護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他們相互促進、相互激勵。”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謝玉紅則提出了四條建議:首先,環保民間組織要積極地為政府建言獻策,發揮政府的助手作用;其次,要加強環保民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共同發展。同時,環保民間組織也要與各級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媒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良好的關係,利用組織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專業優勢,為地方政府、企業,為地方的環保工作出謀劃策;第三,要宣傳環保理念,提高公眾的認識;最後,要切實開展落地的環境公益項目,為保護美麗的地球做出應有的貢獻。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首席代表馬晉紅表示,自1998年進入中國,TNC從滇西北開始逐步在全國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而無論是從滇西北到四川的老河溝,到浙江龍塢,還是到內蒙古的和林格爾,自然保護工作中,重要的一項工作始終都要落在社區工作上。社區工作通常被認為是自然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難點,其品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護工作成效的持續性。

  對此,TNC內蒙古項目負責人林闊成感觸頗深,他説:“社區工作最關鍵的就是要‘消滅’我們自己,對於社區來講我們屬於外人,我們必須實現社區的自治才能使這個社區的生産和生態長期地維護下去,讓社區居民意識到他們的生産可以促進生態的發展,而社區的生態也可以保障他們的生産。我們的目標就是將一個適用的方案交給社區,然後慢慢退居幕後,到其他有需要的地方繼續開展工作。”

  解決生態環保問題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中國銀監會非銀司司長、中國信託業資深專家高傳捷分享了烏蘭布和沙漠生態保護研究經驗,他結合自己做金融和信託的心得提出建議:尊重自然,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為中華民族的生態安全盡心意、留“足跡”,採取冠名認養的方式保護生態。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在澳門,我們倡議將環保效果傳承下去。”澳門環境保護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説。澳門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城市環境污染、空氣品質下降。澳門環境保護管理學會在當地校園裏發起倡議,號召師生和公眾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在生態保護中,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如何互動?阿拉善生態協會會長、武漢當代科技産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艾路明給出了回答。阿拉善生態協會多年來除了開展“創綠家”項目支援環境保護類的小型非政府組織,還積極與各地的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既促進了環境保護,又使當地的經濟得到良好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政府、民間組織、個人都是生態建設的重要貢獻者。“潘得巴藏語意為為民謀福利的人,因此,我們這個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給人民帶來福利。”西藏自治區潘得巴協會執行會長次仁羅布介紹潘得巴項目時談到,“我們採取與當地政府、當地社區和社會組織三方合作的模式,憑藉政府強有力的號召力、民間組織靈活高效的工作作風和當地群眾對社區的高度了解,三方優勢融為一體形成合力,推動環保的發展,把社區居民從被動的受牽制者,變成了主動的保護者。”

  生態保護與慈善發展互相促進,二者息息相關。通過慈善事業解決社會問題,推動民生改善是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界共同的價值追求。此次分論壇上與會代表多角度、多元化的理念和經驗分享,必將澆灌出更多艷麗的慈善之花,為生態環保事業增添更加豐富的多樣性。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