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評論員:唯有攻堅克難方能贏得未來

2018-08-03 11:1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作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並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和風險挑戰作出了一系列精細、務實的工作部署。這是對時局形勢了然于胸所作出的重大判斷,也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貫穿于治國理政實踐中的鮮明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為我們直面現實、攻堅克難,紮實辦好自己的事、開闢發展新空間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扭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精準發力。這些問題,有的是改革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有的是與人民群眾利益攸關的各種問題,有的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一些國家開始圍堵打壓的嚴峻考驗,有的是發展起來後中國共産黨人必須解答的時代課題……正是以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目標任務進行開拓性、創造性工作,5年多來,我們才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在轉型與變革中積累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能,同時也面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戰。辯證地看,我們正在迎接的挑戰、需要化解的風險、必須補齊的短板等問題,解決好了,都能轉化為促進事業發展、開闢廣闊空間的關鍵動力。實踐也已經證明,誰能更好發現問題、把握問題並且有效解決問題,誰就能贏得發展的先機和主動。

  我們要解決好“三大攻堅戰”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是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精準脫貧攻堅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只能打贏打好;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打贏“三大攻堅戰”,是破解重點難點問題、一鼓作氣向第一個百年目標衝刺的現實需要,務必凝神聚力、真抓實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我們要解決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點問題。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過去40年,我們已經啃下了許多難啃的“硬骨頭”,但面前還有許多“攔路虎”“絆腳石”需要破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創新能力不強問題、振興實體經濟問題、産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等。只有強化問題導向,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只有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我們要解決好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例如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創新發展需要、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我們要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堅定信心,奮起直追,按照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從國家發展需要出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我們要切實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當前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公共領域仍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我們要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社會政策,努力分好蛋糕,把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矢志攻堅克難,才能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此,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持問題導向這一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核心要義,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將其自覺運用於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