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用好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辯證法

2018-07-13 10: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指明瞭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向路徑。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引領經濟發展新時代。

  深刻認識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定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既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高品質發展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長期趨勢、遵循經濟規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被短期經濟指標的波動所左右,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第二,高品質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只有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增強發展動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應該説,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第三,高品質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品質不高的直接表現。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高品質發展。我們要重視量的發展,但更要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度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高品質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要推動高品質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遵循這一根本要求,我們必須適應新時代、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以辯證思維處理好五對矛盾關係 

  推動高品質發展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使然,也合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我們要學好、用好辯證法,審時度勢,科學設計,以辯證思維來處理推動高品質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關係。

  第一,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把握好“時、度、效”。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依據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增強推動高品質發展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做到相互促進、協同發力。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善於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線、基本路徑、制度保障和具體著力點,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

  第二,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任重道遠。當前,我們既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又要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特別是要凈化市場環境、提高人力資本素質、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為此,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統籌做好跨越關口、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正確把握實現長遠目標和做好當前工作的關係,發揚釘釘子精神,把經濟發展各項工作做好做實。

  第三,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係。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注意的是,表現為三大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其根源就在於生産要素配置扭曲,必須靠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要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推動形成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機制,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要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加速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

  第四,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與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息息相關。綠色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我們決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構建綠色産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不僅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第五,正確把握維護公平與講求效率的關係。對於我們這個擁有13多億人的發展中國家來説,如何將做好做大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好,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關鍵問題。實現高品質發展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機統一起來,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樣不僅有利於激發各種生産要素特別是勞動者的積極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而且有利於提升全社會購買力,創造更大規模市場,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鄭文濤)

[責任編輯: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