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重點(人民觀察)
人民日報6月24日第5版整版討論現代化經濟體系
根據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製作 製圖:蔡華偉 |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戰略目標。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基礎在經濟。中國經濟強起來,關鍵在經濟體系。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直接關係中國經濟能否強起來。如何在中國經濟強起來的視野下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重點?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今天刊發一組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編 者
習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我們應深入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戰略重點,努力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取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新突破。
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習近平同志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據此分析,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以下7個部分:一是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二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只有建立這樣的市場體系,才能給企業提供自主經營、公平競爭的優良環境,才能給消費者創造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的空間,才能實現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為高品質發展奠定微觀基礎。三是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激勵和平衡機制。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關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標誌。四是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空間佈局方面的體現。要形成國土資源利用效率較高、要素密集程度較大、生態容量適度、城鄉融合發展、區域良性互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的生産力佈局結構,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五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態環境基礎。要實現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六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機制。高水準的開放體系是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與世界經濟實現良性迴圈的經濟體系,要求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七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基礎。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事關能否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事關能否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對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程,都決定了我們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過去主要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品質發展,既要跨越非常規的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特有的關口,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又要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成功跨越兩大關口,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線圖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四大重點。
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過去4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但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結構性問題。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經濟發展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通過提高經濟品質和效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當前經濟運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供給的結構、品質與不斷升級的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失衡。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重點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
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實體經濟是本、是綱,必須大力糾正脫離發展實體經濟軌道、虛擬經濟自我迴圈的不良傾向。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要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血液系統,要使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最寶貴資源,要使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提高實體經濟從業者的社會地位、職業聲譽、經濟收益。
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主要路徑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一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標準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建立和完善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三大制度。二是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政府對權力清單外的事務多做減法。三是“放手”而不“甩手”,為市場活動制定規範,糾正市場失靈,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良好制度環境。
習近平同志在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抓好的五項工作: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四大重點和五項工作,科學描繪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線圖。
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同志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頂層設計和重大部署,不僅提出了諸多重大實踐任務,而且蘊含著重大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寶庫。這裡舉三個例子。
對發展理論的創新。過去,我國的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在落後生産力和短缺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快經濟增長的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在資本和商品供給充裕的條件下,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研究如何推動高品質發展。它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不再是短缺而是過剩,不再是數量而是品質,不再是有無而是好壞,特別是要重點解決經濟運作中的重大結構失衡問題。這必然推動發展理論取得新的突破。
對産業經濟理論的創新。過去,我們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的目標是建設比較穩固的現代農業基礎、比較發達的製造業和門類齊全的現代服務業。這樣的目標容易造成産業部門之間的分割,沒有突出各産業部門融合發展的現代市場經濟意識。習近平同志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部署,創造性地從要素投入角度而不是部門分類的角度明確了未來産業體系建設的新目標以及協同發展的總要求,是紮根我國發展實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重大創新。
對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超越。西方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雖然強調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技術資本在增長中的作用,但很少研究要素協同作用問題,也沒有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高度討論經濟發展問題。習近平同志關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部署,深入分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的關係,系統論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是具有中國原創性的重大理論創新。
(作者為南京大學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