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解決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大家手筆)

2018-06-25 11: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增長和制度轉型的雙重奇跡。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計算,我國的實際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也增長了約20倍,超過同期所有大國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我國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等各領域的現代化水準快速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日益凸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穩步提高。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完成現代化的最後衝刺,這意味著我國將在今後30多年時間裏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躍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從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看,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能否建成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經濟體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面對的兩大關鍵性問題。前者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後者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即使是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也沒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經濟仍然不時大起大落。我國雖然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後來者,但僅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就取得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成就。基於豐富的改革開放經驗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我國有能力解決好創新驅動發展和政府與市場關係這兩大關鍵性問題,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品質發展,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強化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經濟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採取多項舉措,大大優化了創新環境。在新時代,為了進一步強化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應通過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構建與科技發明無縫對接的技術轉化體系等,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讓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優化創新生態,培育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夯實綠色發展的技術基礎,推動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重大原則,是我們黨關於政府與市場關係問題的重大理論創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正確認識和把握市場規律,使市場通過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建設增進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逐步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