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財政經濟實現“互促”良性迴圈

2018-06-25 11: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2%,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5.8%,主體稅種增長較快;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2695億元,同比增長8.1%,比去年同期進度加快0.2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有什麼內在聯繫?在大力實施減稅降費的同時,財政收入增速為何仍然較快?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學者。

  經濟向好是稅收增長“密碼” 

  “前5個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經濟運作延續穩中向好態勢,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提高,為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有效落實,也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點出財政收入增長背後的經濟“密碼”。

  “經濟是財政的基礎,財政收入是經濟的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了紮實基礎,實施減稅降費又增強了經濟活力,促進了經濟增長,這是觀察財政與經濟關係的‘大邏輯’。可以説,當前經濟發展與財政開始進入良性迴圈狀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分析。

  財政收入以稅收收入為主體,而稅收收入又是由各個具體稅種構成的,如果對這些稅種進行分析,“密碼”會更加清晰。

  國內增值稅佔全部稅收的比重最高,約四成左右。今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繼續顯現,工業生産穩中有升,前5個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主要産品銷量穩定增長,支撐工業增值稅較快增長。

  同時,服務業生産指數連續5個月保持8%以上的較快增長態勢,帶動商業增值稅和改徵增值稅較快增長。前5個月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19%,其中工商業增值稅和改徵增值稅同比分別增長18.5%和19.6%,合計拉高稅收收入增幅6.8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工業和服務業較快增長是財政增收的基本支撐。”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説。

  再來看作為我國第二大稅種的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佔稅收收入的兩成左右,前5個月同比增長10.9%,主要受工業、商業、房地産和金融業企業利潤增長帶動,其中工業企業所得稅佔企業所得稅比重達30%左右。

  此外,前5個月,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20.6%,主要受居民收入增長以及年終獎金分紅髮放等帶動;一般貿易進口額同比增長14.9%,相應帶動我國進口環節稅收增長13.3%……

  在經濟發展品質提高的同時,財政收入品質不斷改善,前5個月稅收收入佔財政收入比重88.6%,比去年全年提高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品質較高、效益較好,促進財政提質增收。”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表示。

  減稅降費效果不僅在於降負 

  稅收收入還有一個重要“變數”,也就是減稅降費。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減稅降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萬億元。在此情況下,稅收收入為何可以保持較快增長,減稅政策是否沒有充分發揮應有效果?

  “分析減稅降費效果,不能從稅收總量變化情況得出結論。”劉尚希説,減稅降費起到“放水養魚”作用,促進企業降負、增效,同時還有效激發市場活力,促進了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的發展,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由此增加了稅源、擴大了稅基,反過來促進稅收增長。

  劉尚希分析,稅收的增長取決於經濟因素(稅基)和稅制(主要是稅率)的調整。“我國通過降低稅率等措施減輕企業稅負,儘管不同行業、企業的感受可能會有所差異,但減稅效果是客觀實在的,稅收增長主因是經濟發展,也就是稅基的擴大。如果沒有實施減稅降費,在既定的稅基基礎上,稅收增長可能會比當前更高。”劉尚希説。

  以深化增值稅改革為例,自2018年5月1日起,17%和11%增值稅稅率分別調整為16%和10%,製造業減稅降負效果明顯。寶山鋼鐵公司預計不僅減少增值稅1.17億元,還節約以增值稅為稅基的城建稅等附加稅費超過2700萬元;北京賓士汽車公司因稅率下調預計將減少稅費合計2.2億元;今麥郎面品公司預計每100元收入的利潤會增加0.86元,增幅約35%……

  據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測算,稅率調整後,製造業年減稅規模超過所有行業總減稅規模的三分之一,企業稅負有效降低,資金佔壓明顯減輕,發展信心持續提振。

  “今年推出的深化增值稅改革、支援創業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等減稅措施,緊緊圍繞振興實體經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及時雨’的作用,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全國政協常委、資深註冊會計師張連起認為,減稅降費的效果不僅在於“減”,更深刻的意義在於“調”和“增”,能夠有力促進結構調整、增加發展新動能。

  積極財政政策持續聚力增效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聚力增效,這是今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要求。“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方面,並且是一種‘有溫度’的財稅改革。這種溫度不僅被企業廣泛感知,而且能最終傳導到消費者身上。”張連起説。

  除了減稅降費,財政支出進度加快也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增長。

  “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效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支援力度,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財政部綜合司負責人説。

  統計顯示,前5個月全國財政支出82695億元,同比增長8.1%,進度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與就業等支出得到切實保障。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資金撥付力度,前5月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32876億元,同比增長14.1%,完成年初預算的46.7%,比序時進度加快5個百分點,有效增強了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此外,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及時批復下達中央預算,促進財政資金儘早發揮效益。據統計,截至6月18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已批復下達86494億元,佔年初預算的91.4%。未下達的預算資金主要是據實結算項目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支出。

  專家表示,當前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提高政策精準性有效性。“特別是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給實體經濟創新驅動引擎加‘高標號汽油’。”張連起認為,要促進一系列稅收政策更加充分、通暢地落地,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讓實體經濟更加輕裝上陣。

  “市場和政府的作用都要重視,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形成良性迴圈、形成合力。當前,深化改革一點都不能放鬆,要進一步推進財稅、金融、國企等各方面改革,將改革進行到底。”劉尚希強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董碧娟)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