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資本市場貢獻中國智慧

2018-03-01 08:5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創造的特色制度,正向國際資本市場監管提供中國經驗。其中,就穿透式監管制度,國際證監會組織提出中國證監會在成員國範圍內介紹經驗,並向各成員國推廣,受到眾多國家的高度重視。這是我國資本市場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體現。

  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了統一開戶制度,構建了以統一開戶編碼為基礎、分合有序、一一對應的賬戶體系,有效落實開戶實名制、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市場禁入等監管要求,為市場監管夯實基礎。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去年在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國際研討會上自信地説,中國的資本市場賬戶是可以看穿的。我們將發揮這一優勢,加快中央監控系統建設,加強對跨境、跨交易所、跨賬戶異常交易的監測,使所有的違規交易都無處可藏。

  守護投資者“錢袋子” 

  在資本市場監管體系中,有這樣一家機構,每時每刻都在守護著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它就是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投保基金公司)。

  股市交易每日閉市後,投保基金公司利用監控系統逐日逐筆逐賬戶查驗投資者交易結算資金餘額及變動的真實性,逐日檢查證券公司是否存在交易結算資金缺口等可能危及投資者資金安全的風險隱患及違規行為,發現問題及時向監管部門預警,督促證券公司及時整改。目前,他們已對102家證券公司23家存款銀行和登記結算機構的第三方數據實施每日比對,精準定位投資者資金安全問題線索。

  在監控系統的“鷹眼”保護下,投資者只需面臨市場本身的波動風險,而不用擔心資金被挪用。在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中,因有監控系統的存在,杜絕了投資者資金被挪用的可能性,發揮了穩定器作用,在股指企穩回暖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投資者信心的恢復。

  監控系統不僅實現了對滬深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投資者資金的監控,還實現了對櫃檯市場、報價系統、貴金屬市場等的投資者資金的監控。從業務和品種來看,包括股票、債券、基金、融資融券、股票期權、港股通等。截至2017年底,納入監控範圍的投資者資金賬戶數約2.25億戶,資金約1.04萬億元。

  監控系統是投資者資金安全保障長效機制的一項基礎性輔助監管系統,也是我國資本市場穿透式監管的長效機制之一,是我國資本市場20多年來發展探索的成果和創新之一,受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高度重視。

  “電子眼”鑄就“中國保障” 

  2012年,美國期貨業協會(FIA)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沃爾特·盧肯來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取經”。其時,美國金融巨頭曼氏金融剛破産不久,誰都不清楚數億美元的客戶期貨保證金去哪兒了。相反,中國期貨市場創新推出保證金安全存管監控制度,即以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為基礎,實行期貨公司、期貨交易所、存管銀行三方數據核對為核心的資訊監控制度,確保客戶保證金的安全。這一制度上線後,截至目前,我國市場並未出現類似事件。

  2015年,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更名為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這個期貨市場的“電子眼”依託數據大集中優勢,從實名制開戶、保證金監控、市場監控及期貨經營機構監控等多個角度,對期貨市場實施全方位監測,確立了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期貨交易所、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五位一體”的期貨監管工作機制。

  期貨市場監管體系的這項重大創新安排,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獨創性。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美國期貨業協會、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世界交易所聯合會均到監控中心訪問交流。

  一線監管中推進“穿透” 

  所謂“穿透式監管”,是透過金融産品的表面形態,看清金融業務和行為的實質,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連接起來,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行為實施全流程監管。

  2017年以來,滬深交易所落實“穿透式監管”理念,對文峰股份、益盛藥業、全通教育等多家上市公司未如實披露其股東股權代持情況等案件,加大“向上穿透力度”,識別最終股東控制人並依法嚴處。2018年,滬深交易所監管重點是實控人將被穿透式“照看”,以穿透式監管讓市場看到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真實面目,嚴格規範實際控制人行為,封堵題材炒作、忽悠式重組、隱匿式易主等“邪路”。

  近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深入探討互聯互通機制下,投資者身份識別、穿透式監管、涉及兩地上市公司的案件協查等問題。“在深港通監管方面,香港方面正在推進穿透式監管改革,相信未來兩地監管協同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説。

  “穿透”讓資産更透明 

  2月1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佈登出異常經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的公告,北京天爾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8傢俬募機構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集資詐騙罪被立案偵查。

  比如北京天爾投資公司負責巴鐵基金理財産品諮詢和承銷,其對項目的描述是“預期年化收益高達14%,資金投向高收益債券和PPP政府項目”。然而經過監管部門層層“穿透”後發現,投資人的資金被嵌套在銷售機構的P2P理財和類私募産品中以規避監管,實際是一個正在虧損中的試驗軌道項目,底層資産的投資風險極大。向下穿透底層資産,幫助投資者看清了項目的真面目,讓虛假私募管理人現出原形,又讓違規投向房地産、非標資産等領域的理財資金再無可乘之機。

  2017年11月17日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要實行穿透式監管,對於已經發行的多層嵌套資産管理産品,向上識別産品的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産品的底層資産(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

  無論是向上穿透還是向下穿透,都反映了“穿透式監管”讓資産更加透明的巨大威力。在金融行業綜合經營趨勢加劇的背景下,金融産品的交叉性、跨界性、風險傳染性更加明顯,金融亂象時有發生,監管部門實施穿透式監管,能夠看穿條款、投資目的、資産和資金流向,治理金融亂象,起到真正防控金融風險的作用。

  隨著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工作的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穿透式監管將更加完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惠春 溫濟聰 周 琳)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