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智庫專家權威解讀2017中國經濟亮點(四)

2018-02-01 08:48: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2017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活力增強、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高的背後是新動能的助推作用。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2017年,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方面,鋼鐵、煤炭年度去産能任務圓滿完成;全國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7.0%,創5年新高;全國商品房庫存水準持續下降;工業企業杠桿率不斷降低。在“降成本”方面,企業成本繼續下降。在“補短板”方面,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3.9%、16.4%和16.4%。

  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據《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全球127個國家和經濟體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從2013年的第35位升到了2017年的第22位,成為進入前25名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與2016年指標相比,2017年中國創新效率排名第3位;創新品質排名第16位,連續5年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首位,已經接近高等收入國家水準;人力資本與研究排名第25位;基礎設施排名第27位;知識與技術産出排名第4位;創意産出排名第26位。

  新動能正在成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的重要支撐。從科技部2017年11月發佈的《2016年火炬統計手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部分)來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從2001年的324家增加到2016年的3255家,15年之間增長了9倍。尤其是近5年來,科技孵化器數量增長更快,年均增長27.6%。

  2016年全國共有眾創空間4298個,當年新註冊企業數量7.16萬個,總收入150.7億元;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數量15.4萬個,其中大學生創業團隊6.28萬個,留學歸國創業團隊5426個,科技人員創業團隊2.84萬個;創業團隊和企業吸納就業99.36萬人,吸納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30.37萬人;常駐企業和團隊擁有的有效智慧財産權數量7.96萬件,發明專利數量1.8萬件。另據統計,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數量從2011年的88家,增加到2016年的156家,5年間增長了77.3%。

   新動能快速成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第三産業比重繼續提升,對經濟增長貢獻加大。無論是從所佔比重、增長拉動,還是增長貢獻率,第三産業都穩居第一位。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8.0%、15.0%和15.1%。第三産業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為27452億元,較上年增長26%,已經連續7年增速超過15%。以此類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對經濟增速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

  第二産業中戰略性新興産業表現突出。2017年,工業增速快於建築業,尤其是工業中的製造業增速較快,佔比增加。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行業等代表産業升級方向的行業在投資、生産等方面表現亮眼。航空航太、人工智慧、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7年,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GDP增長率的拉動分別為4.1、2.2、0.6個百分點,對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8.8%、32.1%和9.1%,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投資的貢獻率高出26.7個百分點。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高品質商品和服務需求旺盛。

  進出口轉降為升,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277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18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03億元,增長18.7%。機電産品出口增長12.1%,佔出口總額的58.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機電産品的品質和競爭力提升。

  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快速增長。2017年,投資總額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接近15%,佔整個製造業投資的一半左右。我國高技術産業實際吸收外商投資同比增長61.7%,佔比達28.6%,較2016年底提高9.5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65.9億元,同比增長11.3%。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846.5億元,同比增長93.2%。吸引外商投資的結構性變化,是支撐我國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

  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發展品質不斷提高 

  評價新動能發展狀況,經濟活力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系統。經濟活力分析指標,主要包括就業狀況、市場主體數量變化、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創業板、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等。新動能迅速發展壯大,與不斷創新的發展新理念及政策環境的改善密切相關。隨著政策效果的日益顯現,經濟活力得到充分迸發。

  就業狀況好于預期,失業率穩中趨降,註冊企業及納稅主體增加。2017年全年,我國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4.9%左右,為2013年以來最低水準。就業形勢穩定向好,離不開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的快速增長。比如快速崛起的共用經濟等新行業的迅速發展,為促進就業創造了大量新崗位。同時,也説明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和“雙創”舉措持續見效,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地激勵了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國民經濟整體活力增強。2017年我國全年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助推上市公司數量創新高。2017年,滬深兩市共有438隻新股上市,創年度IPO數量歷史紀錄,佔全球的近30%。其中,深交所以223宗IPO(創業板141家,中小板81家,主機板1家)在全球各證券交易所排名第一,上交所以215宗緊隨其後。按地域劃分,廣東、浙江、江蘇分別以98家、87家和65家排名前三名,合計250家,佔全國總數的57%。按城市劃分,深圳以40家遙遙領先,杭州以26家穩居第二。438隻新股中,國有企業8家,地方國資23家,其餘全是民營企業。各省市IPO數量的多寡,直觀反映了各地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實力與活力的差距。

  “新三板”市場發展迅猛,與“雙創”舉措相得益彰。我國新三板已成為全球上市(掛牌)企業數量最多的證券交易場所。截至2017年末,新三板市場共有11630家掛牌公司,總市值達到4.94萬億元,分別是2013年市場初建時的33倍和90倍。運作5年來,新三板有效拓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覆蓋度,在國內首創探索實施了創新制度措施。掛牌公司數量與行業覆蓋從初期的12個行業大類發展至覆蓋全部89個行業大類,地域覆蓋從四個高新園區擴大至境內所有省域,地級市覆蓋也超過了90%。5年來,新三板市場支援創新創業企業、包括尚未盈利的企業開展直接融資,彌補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不足。目前,新三板市場中小微企業融資佔71%,高新技術企業融資佔66%,戰略性新興産業融資佔37%;有1109家尚未盈利的企業也通過新三板實現了股票融資,佔融資企業家數的20%以上。創業板、中小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説明我國創新戰略實施已見成效,另一方面也説明我國經濟活力增強和發展品質不斷提高。

  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信心增強,外商投資增幅加大。根據MSCI中國指數(由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公司編制的跟蹤中國概念股票表現的指數,成分股裏有很多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在內的科技股),2017年MSCI中國指數漲了50%,創20多個月以來的新高。科技類股上漲是MSCI中國指數估值上升的主因,其超越傳統經濟類股的出色表現仍會持續。這份廣受全球投資者採納的指數體現了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另據商務部數據,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7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全年利用外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561.3億元,同比增長22.5%,增速領跑全國;西部地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43.2%,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在利用外資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的品質和水準穩步提升。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新動能加快成長的源頭。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站在高品質發展的起點,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