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廈門臺協會創新有門道 開啟“臺協會+”服務新模式

2017-11-29 09:59: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行業發展的潮流是“網際網路+”,社群面對的痛點是轉型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吳家瑩當選為廈門臺協會第十二屆會長。“網際網路+”時代的轉型升級,也成為這個54歲的大家長在上任後必須要審視的重點問題。

  1992年創立的廈門臺協會,是大陸第一家臺協會。如果用“登陸”創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三個時期,描述廈門臺商近30年發展的脈絡,吳家瑩認為,目前是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無論是老臺商還是新臺青,都需要適應變化,不斷創新”。而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思維又是吳家瑩特別看重的。

  臺協會+數據:助力轉型 

  1999年,初到廈門走訪親戚,街巷裏熟悉的鄉音和餐館裏別無二致的味道,讓吳家瑩臨時決定在此創業。就這樣,探親之旅意外地開啟了他的創業模式。

  近年來,吳家瑩的佳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從經營建材進出口貿易,向休閒觀光、餐飲連鎖、家電代理等方向轉型。

  吳家瑩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産業結構調整,過去那種投資驅動型的經營老套路,肯定不能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

  吳家瑩上任後,新一屆臺協會首先對下屬專業委員會改組,新設立了轉型升級科技委員會。“每個月基本都有活動,希望能對臺商有所觸動,幫助臺企轉型升級。”

  邀請兩岸知名企業CEO和學者專家,舉辦講座、座談會;利用協會微信平臺,加強政策解讀推廣和臺企風采宣傳;組織會員到轉型升級成功的企業學習取經等。轉型升級科技委員會還在籌建一個大數據平臺:通過建立網路數據庫,將會員企業及産品分門別類,推動代工生産轉向品牌打造。

  吳家瑩告訴記者,臺協會上個月還成立了“一帶一路”專家委員會,希望讓更多臺企産品參與“一帶一路”的共贏發展,為臺企轉型升級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口。

  臺協會+青年:推動融入 

  在大陸的雙創熱潮中,臺灣青年如何才能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吳家瑩將此作為臺協會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很多中小臺企和臺灣青年創業者,在‘登陸’創業時大多是把網路電商作為主要方向,這些好的臺灣文創産品需要更為通暢的市場行銷渠道。”為此,吳家瑩在臺協會推動成立産品行銷委員會,借助協會建設中的大數據庫平臺,推動抱團行銷走市場。

  針對共用經濟模式,廈門臺協會正與廈門臺辦等部門積極對接,規劃打造一個臺青創業公寓。按照吳家瑩的設想,由協會出面整體租賃樓房,規劃共用工作區、活動區、項目路演區、個性化居住公寓等,統一裝修後,以低於市場價格向臺灣青年開放出租。

  “我們還會設置7—11便利店等臺灣生活元素,就是希望臺灣青年用更熟悉的方式,進行社群創業,抱團發展。”吳家瑩説。

  從臺灣政治大學畢業後,吳家瑩在大陸曾先後就讀于清華、北大、復旦和長江商學院等高校的EMBA專業。對他來説,讀書既是一種生活樂趣,也是一次特殊的療程:創業之初,孤身一人面對千頭萬緒的公司發展,巨大的壓力讓他患上了抑鬱症。

  “當時到處求學,只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後來沒想到的是,不僅治愈了疾症,還結識了天南地北一大幫真心的朋友。”這種創業之初的經歷,讓吳家瑩非常看重臺灣青年在當地的社會融入和文化生活提升。

  在新一屆臺協會中,康樂體育、教育培訓、青年創新等專業委員會和婦慈會,積極開展義務獻血、關愛希望小學、社區義工和義賣等活動。與思明區臺辦共建的臺胞驛站目前已發展到5個站點,法律援助、青年創業、音樂交流等不同主題,讓臺灣青年根據各自所好,線上上線下參與到不同的聚落中。“團結友愛、互助共用”的兩岸青年融合氛圍日漸濃厚。

  臺協會+“流量”:加速發展 

  在去年接任會長時,吳家瑩曾表示,希望將協會會員數量在兩年內發展到1000家。至於為何要給自己定下這個目標,他的想法是:既然網際網路企業可以通過做大粉絲流量,拓展內容植入和價值變現的商機,同樣是社群組織的臺協會,為什麼不可以通過壯大實力,提升自身運營能力?

  一年來,協會下屬的會員發展委員會除了開展各種聯誼、文體活動外,還開設專題講座和輔導活動,為會員的子女教育、政策解讀、生活服務等群策群力。

  廈門臺協會還發揮新老搭配、傳幫帶的作用,縮減老臺商和新青年比例懸殊的現狀。目前,協會的會員企業已由去年換屆前的約700家,發展到近900家,僅今年第三季度就增加了132家。

  吳家瑩的下一步計劃是,通過酌情收費甚至減免,吸引更多的臺灣青年加入協會。

  “如果進入了‘千傢俱樂部’,廈門臺協會在大陸100多家臺協會中就能排到第二名。”吳家瑩表示,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協會倍感責任重大,同時也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朱力南)

[責任編輯:孫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