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環渤海地區成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

2015-09-28 09:47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經過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剛剛批復同意《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中國政府網隨即公佈了《國務院關於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的批復》,要求相關地區、部門認真組織實施。

   環渤海地區位於我國華北、東北、西北三大區域結合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和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七大省、市、自治區,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公里,幅員廣闊、連接海陸,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産業基礎雄厚,是我國最具綜合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增長極之一,在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這七大省、市、自治區之間的區域合作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此後又通過市長論壇的形式進行協作。新批復的《合作發展綱要》都有哪些具體內容?又將如何推動環渤海地區的合作發展?

   六大重點任務待解

   《綱要》提出了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加快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三是推進産業對接合作,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四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充分發揮沿海沿邊優勢;五是完善統一市場體系,加快消除地區間隱形壁壘,抓緊建立統一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六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將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協調的示範區。

   可以説,《綱要》明確了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空間佈局;特別是提出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援,協調解決基礎設施互聯、生態環境治理、産業發展協作等重點領域的困難和問題,為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區域發展不再單兵作戰

   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副秘書長代鵬認為,《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的一大意義,在於統籌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超出了某一省、某一市的範疇。

   代鵬:通過《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把這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以統籌,那麼這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從以往傳統當中一個相對小的區域或者小的片區,超越一省、一市,進入到更大範圍,把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協同的發展。應該説,在我們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過程當中,這樣的一個發展綱要可以為這個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打開更好的上升通道,應該説是我們當前穩增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措施。

   助推中國經濟加速換擋

   批復當中提出,要把握“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努力把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新引擎,區域協調發展體制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面向亞太地區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門戶。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用“汽車動力升級”的例子,來比喻《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加速換擋的獨特意義。

   馬慶斌:如果把咱們國家過去發展模式比作一個汽車,過去的發展我們稱之為傳統的動力、傳統的發動機,比如説用汽油,那麼我們現在的方向呢,更多的是用電力,也就是新能源,現在處於一個階段,就是油電混合階段。可以這麼講,在這個地區、這個版塊,這麼一個綱要的頒發,可以説讓咱們國家從傳統的動力到新型的動力,更快地跨越油電混合的階段,找到一個重大的推動力。

   戰略疊加、協調發展

   而對於本次《合作發展綱要》的亮點,馬慶斌認為,主要在於實現了“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幾大戰略規劃的疊加和銜接。

   馬慶斌:亮點就在於它實現了這幾大戰略規劃的疊加和有效的銜接,由於環渤海地區正好處於“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戰略空間上的銜接點,實現了真正的一加一大於二。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亮點有幾處,尤其是“由北京市牽頭的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協調機制”。

   陳耀:強調環渤海整個地區要加強基礎設施的網路,就是互聯互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和促進産業的轉型升級,形成産業分工協作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在地區合作發展的協調機制方面,這次明確提出來是要由北京牽頭建立區域合作發展的協調機制,這個機制可能對我們未來其他地區加強合作提供一些經驗。(記者陳璽宇)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