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收費公路條例修訂稿徵意見 “長期收費”爭議最大

2015-08-28 13:45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收費公路條例修訂稿徵意見 “長期收費”爭議最大

  備受關注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間,共收到郵件221封、意見454條,其中總體意見265條,針對條文的意見189條。《工人日報》記者今天從交通運輸部獲悉,近期該部門將對公眾意見進行梳理研究,用於《條例》修訂稿的下一步工作。

  據了解,《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在一個月的徵求意見過程中,引發爭議最大的是“長期收費”。有關意見主要集中在:收費公路發展應突出維護公共利益、收費公路的統借統還制度、資訊公開制度、高速公路的養護收費制度、免收車輛通行費的範圍、明確社會資本投資收費公路的合理回報範疇、提高通行效率和服務品質、嚴格控制運營管理成本、加強收費公路運營主體服務監管等方面。

  相當一部分公眾對構建“非收費公路為主、收費公路為輔”的兩個公路體系及“用路者付費、差異化負擔”的原則表示理解和認同,同時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也有一部分公眾對高速公路擬實行長期養護收費等制度持不同意見。

  公路作為公共産品應該免費麼 ?

  記者採訪了解到,一部分人認為,公路作為公共産品應該免費。政府財政取之於民,公眾從公路的建設環節開始其實已進行了購買,如果公眾在使用公路時需要二次購買,相當於變相加稅。

  修訂稿提出,政府收費公路中的高速公路不再規定具體的收費期限,以實際償債期為準,確定收費期限,債務償清後將實行養護管理收費。

  有關專家表示,理論上修路應當由政府財政承擔相應費用。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免費公路。公路發展的資金或由稅收供給,就是人們常説的“政府埋單”,這樣的公路可以叫“收稅公路”;或通過“用路者付費”方式籌集,也就是徵收通行費,這樣的公路就是“收費公路”。收稅和收費兩種方式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在選擇收費還是收稅的時候,既要綜合考慮政策的公平合理性,還要看公共財政的實際能力。

  目前,我國公路建設養護的專項稅主要是消費者買車時繳納的車購稅和加油時繳納的燃油稅(成品油消費稅交通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其中,車購稅只能滿足公路建設資金需求的大約20%,燃油稅只能滿足公路養護需求的大約30%,剩餘的建設養護資金缺口只能通過社會投資和銀行貸款解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表示,如果我國停止實行收費公路政策,至少有三大塊資金將轉由財政承擔,那就必然大幅推高車購稅和燃油稅的稅率。“收費公路政策調整已經勢在必行,應在調整中完善。”

  收費公路虧損已成地方債務主要風險源

  記者注意到,一些公眾對《條例》修訂稿還提出應加強收費資金使用規範化、資金去向公開化、降低收費公路管理成本等意見。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佈的《2014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2014年全國收費公路虧損1571.1億元,比2013年增加240%,除西藏、海南沒有收費公路外,其他29個省區市中25個省份2014年收費公路出現嚴重虧損。這意味著收費公路虧損已成地方債務危機的一個主要風險源。

  交通運輸部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此前對記者稱,公開透明是改善公共管理的基礎。公眾不知情、管理者壟斷收入與支出資訊,會使得政府與媒體和社會公眾的交流缺乏應有的基礎。應定期向社會公開通行費收入和支出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

  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全力推進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到2015年底將基本實現全國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聯網,屆時可以節省大批人力,降低管理成本。

  據了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間,交通運輸部先後組織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和企業座談會,聽取了專家學者、收費公路經營企業、運輸企業、公路使用者及行業協會代表意見。同時,各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分別召開了運輸企業、公路運營單位、行業協會、相關專家等參加的座談會,並徵求了省級政府的意見,廣泛聽取了各方面意見和建議。

  記者獲悉,交通運輸部正在匯總、梳理、研究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將吸收有關合理意見和建議,努力使收費公路政策更科學、合理。對修訂稿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將適時報送國務院審議。

  (本報北京8月27日電)

[責任編輯: 吳曉寒]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